2018年清華大學開學時,曾有一個對清華學子家庭教育情況的調查,從中可以清晰地發現:單單靠分數,並不能保障孩子們能考入理想的名校,更不要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因素才是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的決定性條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排除例外)。而父母為孩子營造的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不同,決定了孩子將來能飛多遠。
一位將獨生女送進武漢大學的媽媽說:永遠不要低估母親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一個偉大的母親能「富」3代。孩子到底期待什麼樣的母親?什麼樣的母親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她提出了5個標準,媽媽可以自查。
寬容:能包容孩子的無心之過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過:「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把自己也從怒氣與不理智中解救出來。」
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媽媽面對孩子的無心之過大發雷霆的場面。一位脾氣暴躁的媽媽,有一次在孩子潑灑了牛奶之後怒沖沖地數落個沒完,她11歲的兒子鎮定地望著她,將了她一軍:「媽媽,您想一想,您的怒氣,有多少是因為我打翻了牛奶引發的?如果您工作上不順心,或者有別的煩惱,您不應該遷怒於我。」
這位媽媽如遭棒喝。後來她對我坦白:「自從經過那事,每次孩子犯下過錯,我一腦門的怒氣就要噴薄而出時,我就會停10秒,想一想,我是不是在借題發揮、遷怒孩子,以及我的怒氣除了傷害孩子外,還解決了什麼問題。」
很早以前,我看過一段微視頻,裡面拍攝媽媽和孩子兩組短片。導演要求媽媽給孩子的表現打分,媽媽們無一例外地給孩子打6、7 分,8分就算高分,還有打5分的。理由呢,做過媽媽的幾乎都懂,比如不聽話、不愛乾淨、成績不好等等。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給自己的媽媽打了滿分。
媽媽們哭了,可是哭了之後呢?
媽媽們不會只靠感動活著。
她們在和孩子日以夜繼的角力中,眼淚和感動被耗光。媽媽們的憤怒在孩子不如意的表現後會占到上風,然後「為你好」的緊箍咒日日都會響起,爭吵的模式每天都在上演,遇到心理脆弱的,就有悲劇發生。
每個孩子,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愛我們自己。所以他們才不吝嗇給我們滿分。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就是全世界。
做媽媽,是很辛苦。職場女性也好,家庭主婦也罷,全是疲於奔命,身心俱累。可是,既然今生有緣,可以做母子(女),那麼就請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冷靜吧。
工作的焦慮、生存的壓力,甚至和伴侶之間的爭吵,都會直接導致父母將負面情緒不加任何修飾地傾瀉給孩子,而孩子只能作為可憐的垃圾桶。
有的時候,的確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也曾苦口婆心地勸解,收效甚微,然後大打(罵)出手(口)。可是,做父母的請捫心自問一下,哪一次我們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發了火之後,我們沒有自責後悔的?哪一次不是罵完後,孩子委屈地哭泣,我們比孩子還難過的?
而對孩子寬容所帶來的好處,我們可以提到一個科學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
事實來說話
有個10歲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家的花瓶打碎了。他的母親沒有責怪他,只是對他說:「花瓶打碎了,從這件事中,我們能不能得到一點什麼啟發?」男孩膽怯地說:「我知道錯了,以後做事要小心。」
「還有呢?難道就沒有別的啟發嗎?」媽媽又說。
男孩默默將碎片一塊塊撿起。從那以後,他就開始關注打碎的碗、杯子,並對那些碎片進行研究。有一天,他終於發現了這些碎片的規律:大碎片與次大碎片的重量比是16:1 ,次大碎片與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中等碎片與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長大後,這個男孩將他的發現應用於天文學和考古學的研究,發明了殘破文物、隕石的復原技術。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雅各布•博爾。
從媽媽身上,雅各布不但學到了遇事從容不迫、不被壞情緒挾裹的能力,更學到了一種寶貴的寬容心,這種能原諒他人無心過錯的胸懷,讓他在後來的科學研究中得到了整個團隊的支持和愛戴,從而避免了很多人際關係中的內耗。
幽默:有樂觀主義精神
「媽媽」這兩個字,在中國總是意味著奉獻,媽媽將好吃好用的都省給孩子,媽媽沒有自己的情緒出口,媽媽像鴕鳥……往往到最後,媽媽自認為為孩子犧牲很多,孩子又沒有如願以償變成牛娃,媽媽就變得怨氣衝天。
一個總是抱怨焦慮的母親,孩子也會跟著自責悲觀。
知名主持人賴佩霞曾經發表過一段TED演講,在那次演講中她講述了自己與母親相處的經歷,提出了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問題:
「當媽媽不快樂的時候,孩子怎麼敢快樂?」
賴老師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是母親一手撫養她長大的。
母親的性格敏感、多疑,面對獨自撫養孩子的壓力,總是充滿哀傷,終日抱怨,喋喋不休。
她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將自己全部喜怒哀樂會傾倒給孩子,甚至會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罪給孩子。
於是在那段跟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裡,年幼的賴佩霞不敢做錯事,不敢惹麻煩,甚至不敢跟媽媽說自己在外面受了什麼傷。
因為怕媽媽傷心,怕媽媽會抱怨,所以小小年紀她就一個人抗住了所有的苦,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膽怯、自卑。
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從人類演化角度看,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莫言在散文《母親》里有過這麼一段敘述: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但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
這是一個母親對她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
愛抱怨的媽媽,很容易生養出針尖對麥芒的兒女。
而陽光快樂的媽媽,家就是一座鳥語花香的天堂。
青年作家艾小羊說得好:
「媽媽與保姆最大的區別就是她存在的意義,絕不僅僅包括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做孩子情緒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媽媽的快樂與幽默,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不虛榮:評價孩子從不以成績為唯一標準
有的媽媽,平常也對孩子無微不至,然而,一旦到了公布成績的時候就變臉了,再看正在領教媽媽訓斥的孩子,真像被霜打了的青菜一樣滿臉黑線。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出不了成績,就是對家長教育投入最大的否定?有媽媽留言說:
最近心灰意冷,覺得好累。所謂成王敗寇,家長對孩子教育再用心,對教育理念再有想法,可是,你教的孩子出不了成績,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你的方法就是錯的。
聽著是不是很耳熟?評價孩子以成績為唯一標準的媽媽真的不在少數,她們也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種基於虛榮心的攀比,嚴重傷毀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自信的孩子,一是會變得破罐破摔,「說我不行,我就不行給你看」;二是會變得內向自卑,害怕與比自己更行的同學交往。這兩種狀態,都是媽媽不願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