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最近性情大變。
這個三歲的小孩,不僅動不動就發脾氣,還喜歡跟我對著干,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情惹我生氣。
她會在我伏案工作時,把桌上的紙筆抓起扔在地上;會在我要求她不可以做某事時,故意重複這個動作……每當我因此批評她時,她還總會一臉不服地看著我,斜視的目光中滿是叛逆和挑釁。
對此,我一度很納悶——女兒一向乖巧,怎麼忽然沒來由地變成了這樣?我想當然地把這一切歸咎於孩子「恐怖的三歲」階段,認為度過只需要時間。
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我的耐心耗盡,難免控制不住情緒。吼罵,似乎成了我唯一的應對方式。
那天晚上,女兒又過來搶我手機。毫無防備的我騰地一下冒出一股無明業火,朝著她用盡全力吼了一聲:「你這孩子怎麼這樣!」
過了很久,我見身後一片安靜,忍不住回頭看了看。只見女兒正掩面而泣。淚水順著她的指縫流下,可她愣是沒有發出聲音。
我心軟了,走到她面前蹲下,輕輕問到:「是不是媽媽罵你,不開心了?」
沒想到女兒因為我的問話,一下子嚎啕大哭起來。她上氣不接下氣地嗚咽道:「媽媽一直不理囡囡,囡囡傷心了。」
這句話,直戳我內心,讓我眼睛一下子濕潤了。
這些日子以來,我承認自己心力交瘁。不僅工作上的壓力大,而且對女兒也難免冷淡。每次看到孩子被我吼哭,我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力感。我以為女兒是到了叛逆期,我以為她越來越難搞定。可一切,真的都只是我的自以為是。
真相是,女兒因為我沒有理她,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求關注。她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一直有一個聲音在熱切地吶喊著:「媽媽,你看看我,快看看我呀!」
然而,我卻一次次用漠然應對她的熱情,用不耐煩回應她的滿腔期待。久而久之,女兒選擇了更為極端的方式。
哲學家皮耶羅·費魯奇曾說:
「孩子能夠清晰直接的感受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隱秘情緒,並能比我們更深、更直接地把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因為他們沒有防禦機制。」
孩子的心,猶如一個能夠吸收一切的磁場。他們默默承接著父母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傷害,最終用更誇張的反饋徹底爆發。
過往的一幕幕在我腦海里閃現——對於女兒,我更在意的是她餓不餓、穿得是否正好,卻總是忽視了跟她心靈上的交流;
每次跟她的相處,我也是想當然地用自己認定的模式與節奏來主導。比如,只要是我有空想跟孩子互動,我會不顧她正專心致志自己玩耍,強行打擾她。可在她想靠近我時,我又往往因為忙碌而生生拒絕……
現在想來,我的這份愛不僅冷漠,而且自私,看似愛著女兒,卻實際從未懂她。我驀然發現,自己好像從未真正站在她的角度,考慮過她好不好、快樂不快樂。
那一刻,我特別內疚。我總是怪女兒最近不乖,殊不知真正的因素在於我。育兒專家西爾斯博士早就說過:「那些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們,更容易陷入情感的狂風暴雨中。」
原來,孩子越是作鬧的時候,越是在渴求著大人的愛啊!
捫心自問,我此前發現這一點了嗎?
每一個媽媽,可能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種很「喪」的時刻。你是否也會在某個瞬間忽然感慨,自己明明拿生命來愛著的孩子,實際並沒有走進他們內心讀懂他?
在這個很平凡的日子,我採訪了很多平凡的媽媽,讓她們也分享了自己育兒路上對孩子誤會重重的那些點滴。
「我最後悔的是,在兒子對我說『不』的時候,自己動手打了他。」
@浩浩媽媽 外企職員
兒子28個月
浩浩快兩歲那會兒,口頭禪就兩個字:不要。無論我讓他幹什麼,他總喜歡跟我槓一下。哪怕是他喜歡做的事,凡是由大人提出來的都不行,必須他說了「不要」之後自己來做,方才罷休。
對此,我那時候的心態特別不好,總覺得小傢伙太不省心,那麼小就不停地折騰我們。
記得有一次,我做了浩浩最愛的酥皮點心讓他過來吃,他毫無意外又拒絕了我。推搡之中,我手中的點心被他拍翻在地上,弄髒了地毯。
當時我簡直氣瘋了,情緒失控中朝著浩浩的小手狠狠打了幾下:「你才多大就敢這樣不聽話,是想造反對嗎?今天我就來好好管教你!」
那是我第一次動手打兒子。從他驚恐的眼睛裡,我看到了一個歇斯底里的自己。說實話,下手的那一刻,我後悔了。抱著被嚇哭的浩浩,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
很久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浩浩當初的叛逆是每一個孩子在兩歲左右時都會經歷的階段,叫做「自我意識敏感期」。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幾乎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
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開始明確「你」和「我」的界限。他們通過違背家長的指令,來獲得自我主導的愉悅感。而當孩子因此而發脾氣時,其實連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
正是這一次次的叛逆與反抗,孩子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完善心智、獲取知識。因此這是一件具有意義的好事。
得知真相以後,我再也沒有責備過浩浩。我很慶幸,幸好知道得還不晚,否則要錯怪兒子到什麼時候啊……
「孩子對我撒謊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失敗極了。」
@珊珊媽媽 全職媽媽
女兒35個月
當我發現珊珊開始學會撒謊的時候,真是氣得渾身發抖。我萬萬沒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孩子,竟然如此不學好。
憤怒、失望、疑慮……一時之間,各種情緒湧上心頭,我甚至覺得自己不會教育孩子,不是個好媽媽。
對此,我好幾次狠狠責備過珊珊,甚至還把她罵哭。但孩子撒謊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愈演愈烈。
我一度非常煩惱,無奈之下只能求助珊珊的幼兒園老師。沒想到,是老師的建議幫我解開了心結。
老師告訴我,那麼小的孩子,往往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因此我們家長沒有必要如臨大敵,上升到道德的角度加以批判。與此同時,撒謊也是孩子社會性自我發展的特點,是他們躲避懲罰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德國教育家施魯克更是指出:
「孩子有意義的說假話,是他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進步,孩子說謊,標誌他有了想像力、開創性的行為,並與周圍環境打交道。」
因此,不是所有的撒謊都是壞事,家長完全可以放輕鬆。
聽了老師的話,我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掉了下來。對於珊珊,我又感到愧疚和心疼。小傢伙正在長大,成長路上的問題和挑戰還會更多,真是只有把握好孩子心智的發展規律,我們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才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再走遠。
「跟一個洋娃娃都能叨叨半天,這孩子不會自閉症吧?」
@馨玥媽媽 公務員
女兒45個月
記得女兒三四歲時,特別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有時候一個人對著一堆娃娃自言自語,居然能玩上大半天。
我一度以為女兒不正常,聽了家裡老人的種種言論之後,我甚至擔心孩子得了自閉症。那段時間,只要女兒一玩洋娃娃我就上去干預,我覺得自己也離焦慮症不遠了。
後來我才知道,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表現,這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假想夥伴現象」。
據統計,有多達65%的孩子擁有過假想夥伴,而且這對孩子的成長還有正面作用。
心理學博士格里森就曾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