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巴拉蒂在關於#我們為什麼要走進劇場#的分享中提到:「觀眾是劇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現場馬上有觀眾提問:「《放牛班的春天》上海首演的觀眾們有才華嗎?」
老巴毫不猶豫地回答:「才華橫溢。觀眾們不僅能理解演員的表演和台詞,還能精準捕捉每一個笑點淚點,甚至讓我覺得我懂中文了。」
對於一直在後台刷repo的小李來說,上海站的觀眾們不僅觀劇的領悟能力強,而且寫起劇評來也是文采飛揚,看得小李眼花繚亂。今天,小李就以上海站觀眾的劇評為範本,給大家準備了一份「如何寫劇評」的乾貨,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高效寫出滿分劇評(呼籲大家踴躍投稿)。
小李將劇評寫作分為三步,大家可以「三省吾身」了:寫哪些細節?選哪個體裁?有什麼寫作技巧?
寫哪些細節?
首先,一部音樂劇可以談論的東西有很多。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等我睡一覺再寫劇評,醒了之後發現腦海空空」的傷心事。貼心小李為大家準備了一則「音樂劇細節備忘錄」,幫助大家完美解決「什麼都想夸但不知道從何誇起」的疑難雜症。
話不多說,以下是兩位觀眾的劇評。首先是@喜喜喜喜東提交了一篇內容非常全面的劇評,涉及舞美、光效、音樂、合唱、演員、劇情、中文版改編多個方面,可以說把我牛從頭到腳誇了一遍:
其次是@超級農糖DL還不辭勞苦把當日卡司都點名誇獎一遍:
選什麼體裁?
選體裁也就是為劇評定一個整體的基調。
基調一:抒情
小李心得:音樂劇催淚不夠,劇評還要再催淚一波,以下是三份優秀作業,供大家哭一會兒(?)。
基調二:記敘(流水帳)
小李心得:在眾多劇評中,小李發現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有:哭了幾次、故事梗概、搶票經歷、旅途奔波,以及如何喂飽自己避免疲勞觀劇。
比如這位哭足四十五分鐘的觀眾:
還有想忍住眼淚最終還是沒忍住的:
比如這位吃好喝好還是看到暈菜的觀眾:
看劇的時候還常常會發生一些暖心小事:
在此還想對所有冒風冒雨前往劇場的觀眾說聲「辛苦了」,你們都是真愛️!
基調三:夾敘夾議
不說了,把基調一和基調二混一起吧。
基調四:說明文
這種體裁適用於具有豐富的舞台知識的觀眾,用詞專業,將音樂劇中的場景一一道來。以下是兩份優秀作業:
擔心大家看劇評不夠,小李還特意放上幾張劇照,一起來看看奇妙的舞美效果吧!
馬修老師初次與孩子們見面
通過投影效果表現時間流逝
學校大火的場景
基調五:詩歌
超出小李能力範圍了,大家一起康康例子:
這年頭髮微博真是不容易啊……
基調六:軟文
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總的來說就是賣票、賣周邊)。
比如這位買了全套周邊的爸爸:
此處插播我們美麗的折頁信封:
以及演出前後都排長龍的周邊展台:
除了讚美我們周邊的,還有非常賣力將《放牛班的春天》推薦給親朋好友的:
注意了,這裡有位觀眾喊大家二刷三刷四五六刷哦:
有什麼寫作技巧?
最後,小李還發現很多天(bù)馬(zhī)行(suǒ)空(yún)的劇評。看來上海站觀眾們不僅懂得抒發情感、寫故事、寫軟文,還具備各式各樣的寫作技巧,小李帶大家來看幾個例子:
技巧一:名人名言
小李心得:背歌詞真的是非常機靈的方式了——畢竟沒人敢說歌詞不好(老巴看著呢),不過背歌詞到底算勤奮呢還是算偷懶呢?
也有不少觀眾在repo里默寫演員台詞的:
技巧二:朗朗上口
小李心得:說白了就是為我牛想 slogan,看看@七粒奶糖這句不僅押韻,還瞬間營造出我牛在上海颱風里深情等待大家的動人畫面。
技巧三:「孩子」王牌
小李心得:《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關於童年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原版導演老巴(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採訪時也說:「孩子是《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劇成功的關鍵。」(小李不知為何內心響起「放牛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寫劇評如果甩出「孩子」這張王牌,也很能抓人眼球,比如@瓜瓜家的戇戇就寫得很好。
技巧四:先抑後揚
小李心得:不可多得的好玩例子!@英俊小太郎觀劇前發了一條微博表示對演出質量的擔憂,觀劇後又發了一條來表明自己對《放牛班的春天》很滿意,態度一百八十度改變:
其實說這麼多,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像這位觀眾一樣,讓小李哭笑不得,改不下手(經這位觀眾同意,在此用作反面教材,望周知)。
這位觀眾可以說把劇評雷都踩了:過了三天強行定位補卡;寫錯我牛劇名;過分言簡意賅。麻煩您走心一點行嗎?
以上就是今天「如何寫劇評」的不正經乾貨,希望大家看了之後寫劇評的時候文思泉湧,多多給小李發repo。寫的好的送可愛的娃一枚。
【演出信息】
法國音樂劇
《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
上海 | 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2019年8月8日-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