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作為金棕櫚的熱門電影,在我看來也僅僅是剛剛超過了及格線。
當然看過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它很好,節奏很快、劇情簡單明了等等等。所以這也是造成口碑兩極分化的一個很大原因。大概也是因為多數人都喜愛這種所謂的「爆米花電影」,刺激和興奮感讓你的大腦釋放了大量多巴胺,觀眾得到了快樂,僅此而已,再無其他可值得回味的餘韻。但是,作為商業電影它是成功的。
那另一部分覺得也就還好的原因就是,《寄生蟲》拍的太直白了,人性不用揣測,隱喻擺在檯面上。你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導演在給觀眾傳遞的是什麼。而近年來的韓國電影都在講述著貧富差距,階級隔閡等問題,奉俊昊也不例外,但是難免沾染到了商業氣息。人物個性刻畫的還是太淺顯,矛盾衝突點雖然有,卻給人留下了有錢人太「傻」太好騙(實則是善良)的感覺。
暴雨那場戲將整部電影撕裂,所有人淪為了導演的提線木偶,變成了一個象徵符號,行為劇情經不起仔細推敲。只剩下傑西卡坐在污水噴涌的馬桶上抽菸留下的模糊幻象,這對於剛剛還躺在豪宅品味名酒的他們來說既諷刺又殘酷。
說到底,奉俊昊還是太過於工整了,一部電影儼然變成了填字遊戲,流於表面的劇情填補而喪失對人性的表述是失敗的。
《寄生蟲》也不是不好,只是不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