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別以為耍脾氣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也會來脾氣的,因為他是家裡的「小皇帝」。這不,小歡歡今天說啥也不去幼兒園了,急的他爸爸直上火,因為再不送歡歡到幼兒園,他爸爸上班就要遲到了,那是要扣獎金的。可歡歡說什麼也不動,讓爸爸一籌莫展。
像小歡歡這樣時不時鬧點小情緒、發點小脾氣的「情緒小狂魔」,還是很多的。有的家長以為孩子鬧情緒不是什麼大事,鬧鬧就過去了。但如果孩子經常鬧情緒,那就是毛病啦。因此,必須要弄清孩子鬧情緒的緣由,對症下藥地幫孩子改正。
1.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模仿能力了,會學大人的語言和行為。孩子長大後,模仿能力更強。當孩子看到大人鬧情緒,大家都害怕時,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值得模仿。當孩子初鬧情緒得逞後,他會繼續鬧,甚至得寸進尺。
2.想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和認同。很多父母都忙於打拚事業,沒有太多時間管孩子。有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帶大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有的父母僅是每天早晚接觸孩子而已。這樣的孩子不但有失落感,還與父母有隔閡,於是通過鬧情緒的方式發泄不滿,讓父母更多地關注自己、認同自己。
3.讓父母對自己讓步。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總想自己每個要求都得到滿足,一旦達不到要求,他就會耍脾氣哭鬧。如果父母心軟,不忍心讓孩子受委屈,對孩子讓步,那孩子就如願以償了。有的孩子從小鬧到大,就是沒長大。
以上都是孩子鬧情緒的原因,可能還不止這些。可以看出,孩子鬧情緒,基本都與父母有關。同時,孩子鬧情緒也是與父母的一種對峙,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如果父母對孩子一味忍讓,管教不好孩子的話,那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據調查,經常鬧情緒的孩子,而且總是會得逞的,不僅助長了孩子的脾氣,更會對孩子的多個方面產生消極影響。
1.孩子自我膨脹。有的父母不論青紅皂白,在孩子鬧情緒後遷就他,順著孩子走,或是無原則地慣著孩子,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或不合理要求。這樣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家裡的「小皇帝」了,父母都要聽從自己的,於是形成了自我膨脹的心理,凡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管做的事是好還是壞,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來,以自我滿足為目的。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會個人主義至上,不會有集體意識和責任感的。
2.遇事情緒化易受挫折。孩子在家裡鬧情緒時,有父母接著,給他兜底,這樣養成了他的壞脾氣。但當孩子走進學校或社會時,並沒人慣著他的脾氣了。有一個孩子上學後,因為他個子高,被安排在教室後面坐。可他認為坐在前面的是好座位,可以接近老師。於是他反覆和班主任要求換到前面,甚至他的家長也出面和班主任說了。班主任堅持原則,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他就當場鬧情緒了,但班主任同樣沒有慣著他,狠狠地批評了他,讓他覺得十分丟面子,情緒好長時間都沒有緩過來。這樣的孩子會碰很多壁的,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
3.養成不良習慣。孩子鬧情緒,家長管不了,或是寵著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來,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習慣就養成了,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啊。孩子喜歡零食,不愛吃飯,家長就給他買薯條,當孩子喜歡肯德基和麥當勞以及披薩時,家長更得滿足。由此,不但家長要多花錢,孩子的口味也偏了。當孩子不願去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家長也慣著,把孩子放在家裡,結果是孩子遲遲學不會與社會接觸,將來上學可能就有障礙了。
4.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就好比一棵樹,經常剪剪枝、打打藥、澆澆水,這棵樹就會筆直些,逐漸地根深葉茂,茁壯成長。但對常鬧情緒、已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來說,由於他自身和父母的原因,他這棵樹枝杈多,而且成長方向不太對了。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後,一是適應程度差,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二是自身毛病多,老師得費很大力氣給他糾正;三是自身能力差,不能擔當重任。如果順利的話,孩子可以糾正自身的不足,克服情緒化的毛病,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健康地成長。不然的話,孩子可能走向反面,遭遇挫折和失敗。
由此可見,孩子鬧情緒看似小問題,實際積習成弊。作為家長,一定要充分認識孩子鬧情緒帶來的壞處,從自身做起,正本清源,儘快幫孩子改正。
1.積極地化解孩子情緒。首先,不迴避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注意傾聽而不是拒絕,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然後再和孩子交流,平復孩子的情緒。其次,預計孩子要爆發情緒前,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把孩子的情緒苗頭掐掉。
2.站在孩子的角度處理問題。一個孩子吃獨食吃慣了,不太知道讓著別人。當家裡來小客人的時候,家長就要和孩子溝通,對他說你是大孩子,凡事要讓著小妹妹,好東西要和妹妹分享。如此,孩子就逐漸地學會了懂禮貌和謙讓。
3.堅持管教孩子的界限。這裡要把對孩子情緒化行為的態度分為三類:一是認同孩子的某些行為,如抓東西吃、塗鴉等;二是不認同但包容孩子的一些行為,如孩子因生病哭鬧等;三是絕對不會容忍的行為,如傷人、違背公德和違法的行為。如此這樣嚴格分類管理孩子,必然會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意氣用事、隨意而為的。
4.對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分別對待。要知道孩子六歲以前的心理是極其幼稚的,需要父母倍加關愛。在孩子上小學後,才可以教孩子學習知識、思考問題、明辨是非,這階段對孩子的情緒化問題要循序漸進地解決。在孩子上初中後,心智進一點點成熟,父母就不要和孩子硬來,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解決,避免孩子有逆反心理。
5.育兒先育己。如果想讓孩子情緒平和,父母首先要情緒平和,不相互指責,不爭論對錯,那孩子自然不會情緒爆棚。父母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用什麼方式對待父母。父母願意成長,願意覺察反省自己,孩子也會自我修正。好的養育就是父母情緒平和,同孩子一起成長。
對待孩子的情緒化問題,父母一定要耐心和細緻認真,不能簡單化之。而且,孩子的一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需要父母持之以恆地關愛和幫助。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孩子這顆小樹多花費些心血吧。
各位家長們,您家孩子是不是「情緒小狂魔」呢?您認為孩子鬧情緒是否有利於他成長,如何改正孩子的情緒化毛病呢?有什麼好的想法或建議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