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再多「不」都沒用,做好這4點,輕鬆「拿下」你的2-3歲孩子

作者:CUP       2019-08-15 04:58:23


"

一向「明事理」的兒子小六,最近開始反常。

小六在廚房裡閒逛,做飯的奶奶不自覺說「不要拿菜刀啊,危險」,本來沒注意到菜刀的六兒直接沖菜刀奔去;

小六預備打開洗手間門的時候,爸爸說「不要玩水啊,會把衣服弄濕」,然後父子倆「打水仗」開始;

一起看電視的時候,我告訴小六,我們看電視就不看手機了,下一秒就是要手機要手機,不給就撒潑打滾……

感覺每天我們都要說N多不要,結果仿佛我說的不要都是「你要……」

直到上周看書單的時候發現了《白熊實驗》,才明白原來這就是「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一隻白熊的形象。

簡單理解: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越會做越會回想,我們試圖趕走的念頭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回到我們的腦海。

這下小六的這個梗,算是有著落了,我們的「不要」不但沒用,而且還給他提供了「白熊」。

那麼,為什麼當我們和孩子說「不」時,反而激起了孩子更高的對抗熱情呢?有人可能會說「第一反抗期」,那這又是怎樣產生的?

越說「不」,孩子越唱反調的原因?

幼兒的世界,用大人的思維真的很難理解,3歲以前孩子無論是語言發展、認識發展還是心智發展都有特殊的特點,同時還是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

1. 2-3歲「聽不懂否定句」也無法按我們的方式「理解不」

羅伯特.費爾德曼在《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一書中指出:「2歲左右兒童傾向於省去信息中不太重要的詞,出現「電報語」;在語言理解上,剛開始理解一個禁令。」2-3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過渡階段,剛學習理解否定句,所以此時我們說的「不要、不能…」,他們可能根本聽不懂!

此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2-3歲兒童認知還處於「自我中心主義」階段,孩子對「不」的理解跟大多數父母是不一樣的。孩子可能「知道」你不想讓他做某事兒,甚至知道他如果做了,你會生氣,然而他的行為並不是有意識的。

下雨天鄰居帶她家2歲的土豆來我家玩,乖巧3分鐘之後,穿著小髒鞋可爬到我家沙發上蹦去了,鄰居立刻制止:「不要穿著鞋在沙發上蹦,快下來」,土豆跟沒聽見一樣。鄰居無奈把土豆拉下來了脫掉了髒鞋,並告誡土豆「不要再到沙發上蹦了」,結果話音剛落,土豆已經又在沙發上蹦的歡了……,我趕緊說「沒關係的」,鄰居簡直想暴怒,對著土豆不好發作的瞪了好幾眼。

當鄰居說「不要到沙發上蹦」的時候,土豆可能就聽到了「沙發上蹦……」直接忽略掉了他覺得不重要的部分。其實就算他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他所謂的知道也缺乏讓他停下來的內在控制,他只在乎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所以此刻你再多禁止不要都沒有力量。

2. 0-3歲「全盤吸收」的心智模式

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強調多少次有危險不要做,孩子此時可能不做這件事了,但是看到別人做又會去做,不是孩子不長記性,是因為他們的「吸收性心智」。

蒙特利索法則之一的「吸收性心智」,是一種讓孩子吸收和內化生活體驗從而得到成長的心智。0-3歲是「無意識階段」,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吸收什麼,所以環境中的一切全盤吸收,3-6歲進入有意識階段,才能有分辨的去吸收,完善自我,並且這種心智是伴隨一生的。

比如:小六突然有一天對我說了句:「臭媽媽臭媽媽」,當時意外又惱火,告訴他不要再這樣說了,不禮貌,媽媽很生氣。可是兩天後在公園聽到一個小寶在說「臭爸爸」,兒子轉頭對我說了句「臭媽媽」,雖然又立即教育了,但是接下來時不時會聽到他說髒話「臭媽媽臭爸爸臭奶奶……」

蒙特利索在《吸收性心智》一書中說:「嬰兒期兒童的心智我們無法對他們採用言語教學的方式。」

這時孩子並不是故意唱反調,而是孩子無意識的吸收了外界環境中看到的一切,並且在內化形成心智。我們可能無法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同樣我們也無法直接通過語言教導來從本質上改變。

3. 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嘗禁果」

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當父母在不斷強調不要幹什麼的時候,反而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一定要看看到底是什麼,我做了會有什麼後果」,心理學上叫「禁果效應」。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哭笑不得的事:她兒子軒軒有段時間總是自己到處拉臭臭然後悄悄蓋起來,想一想都鬱悶。後來她說,軒軒是故意的,因為從戒紙尿褲開始,她就不斷得告訴軒軒「一定要在廁所拉,不能隨便到處拉臭臭」,結果熊孩子就特別喜歡到處拉。

好奇害慘媽,其實如果朋友當時只說「拉臭臭要在廁所里」,保證什麼事兒都沒有。

只有深入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找到適合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對於2-3歲孩子的管教,我們怎樣做才有效?

做好這4點,輕鬆「拿下」你的2-3歲孩子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都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徵,尤其是2-3歲處於很多轉折過渡期,禁令顯然是不管用的,可以試試這些辦法:

1. 選好「措辭菜譜」做有效溝通

有教育專家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與孩子的對話當中。溝通毫無疑問在教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但是只有有效的溝通才有作用,有效溝通的前提是我們用對了措辭。

《別讓成功卡在說話上 》的作者佐佐木圭一說:措辭好比做菜,它是有譜可循的,只要我們掌握了菜譜,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如此對於熊孩子來說,我們必須選好了「措辭菜譜」,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對於2-3歲孩子措辭菜譜應該是這樣的。

01.「投其所好」用是來代替不,減少思維線索

既然他們聽不懂否定句,也無法真正理解「不」,那我們就選擇他們喜歡和明白的肯定句來代替。

有一天,兒子喝完奶就「嘭」給奶瓶甩地上了,一個月不間斷摔碎了3個都是這麼乾的,每次我都暴跳「給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把奶瓶扔地上!」

這一次又快喝完,我剛打算髮怒說不要扔,冷靜3秒鐘「六兒,喝完把奶瓶給媽媽吧,以後喝完都記得給媽媽哦!」,奇蹟就這樣發生了,他再也沒摔過奶瓶,每次喝完無論我在哪兒,他最終都會把奶瓶給我。

比起簡單粗暴的說【不……】,投其所好告訴他【你可以/能/要……】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孩子也不會想到我們不要後邊的內容,沒了思維線索自然忘記「白熊」存在。

02.提供有限選擇,實現「自主選擇」感

孩子如果可以「自主選擇」,被強迫感就會減少,反抗幾率自然大大下降。

每次關於到底讀那本繪本的問題,小六總是要跟爸爸干仗。要麼爸爸拿的他都說不要,要麼好幾本他自己也挑不出來到底想要啥。

最後的解決辦法是:每次都讓爸爸拿兩本,其他的都被我收起來,然後讓小六自己選擇,結果反而很愉快,很快就能選好,再也不用爭。

更多時候我們的溝通,要先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有機會恰當的運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陷入權利之爭。

03.轉移注意力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必要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是相當有效的辦法,當孩子心中「白熊」出現時,我們執拗的跟孩子較勁,並不明智,可以用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來轉移「白熊」。

記得上次去超市遇見一個小女孩,吵鬧著一定要一個很大的布偶熊,顯然不太適合她,當媽媽說「這個不好,我們不要這個」,她立馬準備撒潑。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二胎家庭,老大隨爸爸姓,老二隨媽媽姓,人生卻因此而改變


3歲前不要再教孩子識字了!研究表明過早閱讀會有這幾點危害


4年20萬,給孩子報了13個班的北大媽媽經驗分享,你需要知道


孕期每個月,胎寶寶都有想對麻麻說的話,激萌!(尤其0-3個月)


寶寶發燒怎麼辦?發燒有上升期,給寶寶退燒也要分情況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小兒脾虛,家長如何做好日常食療?


寶寶在肚子裡時,就感覺到了他的性別,你有這樣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