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聽故事,卻不願意自己看書?

作者:CUP       2019-08-15 04:58:01


"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經常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故事;孩子也非常喜歡,特別睡覺前,一定要纏著爸爸媽媽聽幾個故事才肯睡。

這本是件好事。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只喜歡聽故事,要他自己看書就不樂意了!

有父母給講故事,絕不自己看書

有圖畫書可以看,絕不看文字書

看書的前提,是要有人陪

家長一來,就把書一丟

7歲的樂樂就是這樣。樂媽發現,樂樂上了小學後,本該自己看書了,但是,她以前聽得津津有味的書,現在卻根本不想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經過老師剝絲抽繭的分析後,樂媽才發現,樂樂「不愛讀書」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原因……

沒有從聽書到看書的過渡——樂樂從小以聽的方式接受書上的信息,失去了閱讀的機會;

沒有自主閱讀的過渡期——媽媽要求樂樂學會自主閱讀的時候,像一個上司在命令下屬;

抓錯問題關鍵——當樂樂說書不好看的時候,媽媽沒有去想「為什麼」,而是覺得她不喜歡看書;

沒有及時溝通困難——整整一學期下來,媽媽沒有關注到樂樂在閱讀書籍時遇到的困難,樂樂也沒有及時跟媽媽說明困難;

忽略孩子感受——樂樂說「看書好難」,媽媽理解成「樂樂不愛看書」,沒有找到孩子問題的真正原因。應該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一味覺得孩子不喜歡。

其實,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閱讀,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和幫助,尤其到了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閱讀方式的過渡期十分重要。

隨著孩子年齡段的變化,我們跟孩子一起閱讀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一開始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們會給他講故事;然後慢慢變成孩子給我們講故事;

接著是帶著孩子去看書上的文字,再讓他自主簡單閱讀,並且與家長分享。

從親子共讀到自主閱讀,需要一個過渡期,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應該慢慢過渡了。

其實,不光是閱讀,當孩子拒絕做一件事時,我們會下意識判斷是他「不喜歡做」。

比如,很多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不愛上學」,但孩子真的不喜歡學校嗎?

可能是因為,在學校里的學習對孩子來說很難,或是同學關係沒有處理好,是孩子不想做、不愛做,而是他無從下手。

相反,如果家長反覆說孩子「不愛」做什麼,不僅會給孩子自身帶來暗示,覺得自己就是不愛做這個,還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無法理解他,在遇到其他困難的時候,父母無法幫助他,從而輕易放棄、或不跟父母溝通。

在前文舉的例子中,樂樂的情緒經過了3個階段的變化:從期待進行閱讀——到過程中迷茫無助——最後產生了挫敗感。

然而媽媽並沒有發現樂樂這樣的一個情緒變化過程。

她不僅沒有給樂樂一個自主閱讀的過渡期,也沒有在她困難的時候去幫助她,而是希望她一下就自己學會閱讀。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親子閱讀是用耳朵來接受信息,而自主閱讀是通過眼睛去接受信息的,所以,孩子從聽書到開始自主閱讀,是需要有一個過渡期的。

當孩子碰到問題或困難時,父母更多地應該關注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和困難,而不只是關心結果;

只有切身感受孩子的情緒,才能知道孩子遇到的困難,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聰明的父母,不會讓孩子太「懂事」,以下3個負面影響會毀了孩子


懷孕後就不能吃這些?醫生說:別鬧了,讓孕婦好好活行嗎


家有寶寶總愛打人?一個動作搞定「暴力寶寶」,簡單有效


孕早期孕酮低,保胎孕酮能上來嗎?孕媽掌握這幾點,做到心中有數


新手爸媽:如何跟嬰幼兒說話?專家:在生活中多和孩子說「廢話」


「激將法」教育出焦慮的孩子


孩子的教養,是和金錢沒有關係的


闢謠:6個月戒奶,5歲分房睡?中國式育兒標準,竟然都是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