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感低,可能並非「缺愛」,而是「感知愛的能力低」

作者:CUP       2019-08-15 04:57:46


"

文|楊壹育兒經(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愛仍然是一件拿邏輯來講道理的事情。媽媽和孩子產生矛盾與爭執,旁人會勸孩子:\"她是你媽,她怎麼會不愛你\",更有甚者,父母在虐待兒童時仍然可以用 \"都是為了你好\"來把自己抬到高高在上的位置,甚至還搞得有點忍辱負重的感覺。傳統的中國式家長好像有意無意的要製造這種忍辱負重的感覺,來滿足傳統的中國式父母偉大而沉重的人設。

但是愛不是用邏輯來講道理的,愛是用身體去感知的。嬰兒有邏輯麼?當然沒有。但是嬰兒天然就能感受到誰對她好。

小麗在女兒6個月大的時候,因為要工作便讓婆婆過來幫忙帶孩子。小麗的婆婆對孫女十分寶貝。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小麗發現孩子總是懨懨不樂,有時孩子還會生氣的撓婆婆的臉。小麗的婆婆覺得只是孩子脾氣大,留意婆婆帶娃方法後小麗找出了原因。原來婆婆總是擔心孩子沒吃飽,強迫性的喂孩子。孩子吃輔食時,為了確保孩子吃進去也會拒絕孩子動手,於是又把孩子抱在懷裡,一隻手攬住孩子的胳膊,一隻手強行喂孩子。日常生活中更是這也不行,那也危險,什麼都不能碰。

小麗的女兒並不是天然的就不喜歡奶奶,而是奶奶對待她的方法違背了孩子自由,被尊重,被看到的天性。孩子感知愛的能力是天生的,當他降臨到我們家庭,既是一張白紙,又寫著古老的人類基因密碼。嬰兒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個容器,當你在關鍵時間,用愛將這個容器住滿,孩子一生都會充盈豐盛。當他在嬰幼兒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愛,那麼他一生都在尋找缺失的部分。

​很多家長會疑惑,我們如何判斷孩子感知愛的能力到底如何呢?很簡單,觀察孩子的回應能力。如果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很少對家長做出回應,那就要思考,你所給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家裡很窮,總是羨慕別的小朋友穿著漂亮的衣服,於是,她給孩子買最好的衣服鞋子。一天,我們帶孩子逛街時,孩子看到路邊賣的貼畫想要一個,我朋友卻很不以為意,根本沒重視,孩子大鬧一場後,終於給孩子買了貼畫,只花了兩塊錢。我朋友愛孩子麼?孩子真的可以在她買的漂亮衣服中感知到愛麼?我們常常關注自己所缺的,忘記了孩子想要的。還有一位媽媽在網上抱怨說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結果孩子連一篇感恩母親的作文都寫不出。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感知愛的能力?

一、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有人說沒有被世界溫柔對待的人是不會溫柔溫柔對待世界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孩子成長問題,也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嬰幼兒的養育的科學性。比如孩子如廁訓練,獨立睡眠訓練等。然而忽略孩子心理,忽略孩子各個敏感期,違背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只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得不償失。父母看孩子時,看到的是一個需要被訓練糾正的問題,那麼孩子一生的悲劇已經注,因為他對世界的感知也是\"問題\"。

我的一個發小,在和男朋友相處時被男朋友評價說\"只會挑毛病,不擅長誇獎,不會肯定他人\",由於我們彼此特別熟悉,所以她拿這個事情像去求證。後來她慢慢有意對外改變自己,也意識到從前男朋友對她的付出很多都被她忽略掉了。直到一天,她的媽媽過來她上海的住所,她用心的為媽媽炒了幾道菜,滿懷期待的問她媽媽菜的味道怎麼樣? 她慢慢猶豫了一會兒說了聲\"嗯,還行\"。一瞬間,她泄了氣,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也看到曾經的自己和母親是多麼的相似,她感到了委屈,氣憤,像小時候一樣,她媽媽並沒有看到她對媽媽的愛的表達,久而久之她也習得了這個模式。

​二、對情緒的認知和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西格爾的著作《感受愛》中提到:愛也是一種情緒。

一個人在發脾氣,我們很多人會勸他說:「控制一下你的情緒」,可是這個人會怎麼做呢?他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強硬管控自己的情緒所帶來的副作用是什麼呢?這個人的情緒感知能力會被削弱。因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很難感受到愛了,因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哭不鬧,一直處於強制管控自己的情緒的狀態,對待父母的責難,打罵就可以無所謂。進而整個就顯得冷漠,呆板。作為父母首先要正確的認識情緒,表達情緒,也給孩子表達情緒空間,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

孩子感知愛的能力差會有哪些後果?

孩子感知愛的能力差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自身的悲劇和給親密的人帶來的痛苦。感知愛的能力差,意味著最起碼有兩種差的可能。

1.感知不到愛的存在,幸福感低

這不僅意味著無法感受到生命過程中的許多美好的體驗,也意味著無法感受來自親密關係中的愛,給他人帶來痛苦。

2.對愛的感知有所偏差

聽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說,一個女孩子僅僅是因為男生把西瓜最中間的一口給她吃,她就覺得男孩子對她是真愛,於是陷進去,在感情的拉扯中消耗自己。還有在酒吧里喝酒的姑娘,只是因為酒吧服務員小哥用手為她擋了一下桌角就無法拒絕小哥對自己的撩撥,殊不知,酒吧服務員小哥的這些舉動都是經過專業培訓過的。

這類女生的遭遇不是因為自身不夠優秀,也不是因為家庭條件差,在學習和工作中他們可以表現的很好,但是在感情關係中恰恰因為他們感知愛的能力差才讓他們陷入困局。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感知愛的能力?

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被看見\"是這個意思。所謂美妙的愛情,也是這種感覺。

1. 正視孩子的情緒

情緒的存在是客觀的,就像感冒一樣。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家長不應該因為有些情緒是負面的就否定孩子。不要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傷心\"、\"不准生氣\"這類話,就好像對於一個感冒的人,我們不會對他說\"不准感冒\"一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童年陰影,父母因為無法處理孩子哭鬧情況,就硬生生的不允許孩子哭。

2.多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正確的發泄情緒

孩子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很多,比如苦鬧、摔東西、撒潑打滾、罵人或者與其他孩子發生肢體衝突。通過這些現象,家長要看到孩子內心的情緒。先安撫好孩子,在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詢問他感覺怎麼樣,引導孩子直接說出\"我難過\"、\"我害怕\"、\"我生氣\"等情緒,傾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通過語言的表達孩子也就把內心如洪水猛獸般的情緒發泄了出來。孩子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情緒也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3. 積極正面的回應孩子

語言是奇妙的東西,父母的回應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選擇,更反映了親子關係的質量。越是積極正面的回應孩子,孩子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就會越來越優秀。這樣幸運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父母給予的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養料。生命多麼美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充滿著豐富的體驗。有的人在生命中看到了激情,有的人在生命中享受平和,有的人在為感到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為生命塗抹重重的色彩。而有的人有眼睛卻欣賞不了美,有耳朵卻聽不到內心的聲音,有的來到的時候是鮮活的生命,卻活得越來越像個紙片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父母療愈自己的天使。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是給了她感知生命的能力。

今日互動:你身邊有感知愛的能力差的孩子嗎?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孩子是我們一生的財富,如果你是新手爸媽,面對各種育兒難題不知如何下手解決,可以諮詢我。

關注【楊壹育兒經】,說寶媽聽得懂的話,普及科學的育兒知識,做你最好的育兒閨蜜。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我想去高級餐廳吃飯」,兩個媽媽不同做法,讓孩子人生完全不同


田亮女兒「話題終結式聊天」上熱搜:父母怎麼做,才不會把天聊死


坐月子喝湯 注意事項有哪些?


心理學: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對手機已嚴重成癮,到底怎麼破?心理專家開出破困之法


孕期注意這6類營養的攝入,讓孩子智商更高,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


天才女孩7歲會做大學數學題,舅舅和外婆為爭奪孩子撫養權打官司


這樣硬核的普通媽媽,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