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葉一茜吐槽「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上了熱搜。
原來,森碟看完暑期大火的電影《哪吒》後,母女間進行了這樣一場談話:
眼看11歲的森碟開啟話題終結模式,媽媽葉一茜努力接話若干句卻終告連線失敗,圍觀的網友實力心痛,同時集體笑出了豬的聲音。
不少孩子說,這情景太過真實,像極了自己跟爸媽聊天。
爸媽則留言說,這種一問一答已經算是客氣的,自己13歲的兒子要問很多句才願意回答一句。
看到這條自嘲又帶些許失落的微博,不少老母親表示感同身受:
我家孩子也是,越大越不願意跟我說話;以前主動找我聊,現在我挑起話題,TA短短几個字打發;我多說幾句,TA就嫌煩。
孩子小時候是愛主動跟父母聊天的,然而何時起父母和孩子間變得無話可說?
最近,一閨蜜抱怨,10歲的女兒一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不愛跟人交流,但此「人」僅限於父母。
她每每聽到孩子房間裡傳出跟朋友聊天的笑聲,就百爪撓心。更扎心的是,想通過微信朋友圈窺探一二,卻發現自己早被屏蔽。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除了因為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秘密需要更多空間,還因為很多父母自帶「把天聊死」屬性。
熱播劇《小歡喜》里,高三學霸英子在分班考試中,失手考了全年級第二,但還是如願進了快班,她忐忑地告訴媽媽。
飾演媽媽的陶虹卻對她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接著一通數落。
毫不意外,英子雖然很愛也很在意媽媽,但有事更願意跟不同住的爸爸說。
劇中這一幕,彈幕上評論,就是現實中自己跟爸媽的翻版。
我想分享快樂的事:「媽,跟你說,今天英語課特搞笑。」
媽媽:「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能分心。難怪最近考試差了,原來上課沒認真聽。」
我:……
我鬧肚子求安慰:「媽,我肚子痛。」
媽媽:「早跟你說了不能喝冷飲,睡覺蓋好被子不要著涼,就是不聽!現在活該,看還長不長記性!」
我:……
開始時,孩子是滿腔期待主動溝通,後來發現聊天總是無法開心進行下去。慢慢地,從什麼都想跟父母分享,變成關上心門漸行漸遠。
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不願意聊天,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龍應台說:
做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親子間的溝通亦然。
只有從小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模式,孩子長大後與父母才有話可說,父母才有機會和孩子聊更多深刻的道理。
著名育兒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提到,錯誤的溝通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不願傾聽,急於否定式
前幾天看到一條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男孩假扮媽媽向教育專家訴苦」。
孩子之所以上網求助,是因為爸爸媽媽實在難以溝通,他想讓教育專家幫忙「教訓」下。
孩子想暑假去學游泳,爸爸卻說:「學什麼游泳,去踢足球多好,小區里好幾個孩子都在那踢。」
孩子不願意:「我最不喜歡踢足球了,而且還那麼曬。」
爸爸:「你看,你根本就是怕曬,不肯吃苦。」
最後孩子和爸爸再也無法對話下去。
這種對話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孩子:「我的水筆被偷了。」
媽媽:「你確定是被偷了?肯定是被弄丟了,你總是喜歡丟三落四。」
孩子:「這次作文好難。」
媽媽:「哪裡難了?你肯定是上課沒認真聽。」
孩子:「等外公外婆來了,我們可以帶他們去野生動物園。」
媽媽:「去什麼野生動物園,你自己想去罷了。」
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家長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家長聽都不聽,就一口否定,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再說。
不懂共情,忽略感受式
一位朋友的孩子幼升小前統考沒考好,很沮喪。
朋友努力開導:「一次考砸沒關係,繼續努力就沒問題……」講了一通大道理。
孩子默默聽完,最後委屈地說:「道理我明白,也知道怎麼做,只是想說說不痛快,你聽聽就好。」
朋友學過心理學,明白自己太焦慮,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就評判給建議。
幸虧平時親子間溝通良好,孩子說出了真實想法。換別的孩子大概會認為,心情糟求安慰還換來嘮叨指責,以後不說為妙。
這樣的事多幾次,孩子就會對父母「一鍵屏蔽」。
只看成績,雞同鴨講式
《少年說》中,一個酷愛跳舞又很有天賦的女孩希望媽媽支持她的夢想。
媽媽不同意,非要將興趣和成績掛鉤,讓她保證考年級前100名。
孩子鼓起勇氣站到天台上求溝通,父母卻談條件,孩子無論說什麼,爸媽都只關注成績,親子間交流如同雞同鴨講。
這種雞同鴨講的溝通場景,在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的家庭中很常見。
孩子:「媽,你說我扎馬尾好看,還是把頭髮剪短好看?」
媽媽:「你作業寫完了?盡想些有的沒的!」
孩子:「今天足球比賽我射門成功,直接幫我們隊扭轉局面,贏了比賽。」
爸爸:「射什麼門?你這次期中考試又退步了,再這樣下去,球不能去踢了。」
孩子在說A,家長在說學習成績,孩子在說B,家長也在說學習成績。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壓迫裹挾沒有關愛,於是對父母關上心門。
父母如何做才能跟孩子交流順暢?
從小培養交流習慣
父母只有從小就用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孩子建立交流習慣,親子間才能擁有長久健康的溝通關係。
對於如何培養交流習慣,著名腦科學家洪蘭博士建議:「父母無論多忙,每周都應抽出4個晚上與孩子共進晚餐。」
餐桌上,父母與孩子進行高質量談話,說說最近印象深刻的事,了解彼此的生活。父母和孩子同步更新觀念,習慣在對方面前表達自己,家庭保持坦誠交流的氛圍。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突然變得陌生不好溝通,而是日常交流缺失,父母缺席了見證孩子思想變化的過程,導致無法理解彼此。
學會共情,關注感受
有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有效溝通=67%情緒 33%問題。
只有情緒被接納,溝通才能繼續,問題才能解決。
可惜很多父母,只看到問題,看到分數不如意、孩子又闖禍,而看不見孩子的開心、委屈、不安,急於批評、糾正,讓孩子感到很受傷。
電影《墊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媽媽卻不同,是一位很會共情的媽媽。
沙耶加努力補習了很長時間,依然不及格。
她低著頭跟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沒有責罵,而是看到了她背後的傷心和自責。
把她擁入懷中,溫柔地說:「這件事不需要對不起的,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的理解和包容,讓沙耶加不但對她敞開心扉,而且能一直毫無阻力和負擔地奮力向前,最終實現逆襲。
學會傾聽,嘗試理解
所有表達,都是為了得到理解和接納,孩子也一樣。
當有人問及劉墉是怎麼把兒子劉軒培養成《超級演說家》冠軍時,劉墉開玩笑說,是自己特別會聽,特別願意給機會劉軒說。
他習慣先耐心聽劉軒說,再表達自己的意見。
即便是不認同劉軒,還是會鼓勵他說出觀點和感受:「爸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來說服我」,表達自己願意理解他的意願。
在他看來,親子間相互傾聽和平和表達,是通往彼此內心的坦途。
劉軒和劉墉
對於孩子而言,比完全理解他們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傾聽和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流露出的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這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大意義。
作家蘇岑曾說:「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雖然,父母與孩子間,是一段漸行漸遠的緣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與孩子大概無法始終一如當初無話不談。
但只要父母在溝通中給孩子多一分傾聽,少一點否定;多一分共情,少一點指責;多一分關愛,少一點苛求,那麼彼此的心門便一直會向對方敞開。
那麼,即便孩子長大,當他遇到問題和困難,還是會想到向父母尋求溫暖慰藉,仍願意坦誠交流對人生的觀點態度,而不是獨自糾纏痛苦卻不願意透露半分。
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養育的成功,和一種更恆久的陪伴?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我準備了一份語數外的學習課程,可免費送給需要的朋友。需要的可以私信我或者直接評論留言。
點擊「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好物/找客服諮詢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