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李玫瑾: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寵壞孩子

作者:CUP       2019-08-15 04:57:33


"

最新一期訪談節目《圓桌派》,邀請到了李玫瑾老師。

她的本職工作是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

主持人竇文濤,說出了很多觀眾家長的心聲。

包括象象媽在內,我們都想聽李老師聊聊「教育」。

這一期聊天主題叫做「偏激」,源於今年四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悲劇。

這是典型的叛逆期意外事故。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體內荷爾蒙分泌旺盛,性格偏執、易激動,很容易和家長發生衝突,進而產生輕生念頭,甚至釀成慘劇。

和這類孩子溝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玫瑾說,聰明的家長,在矛盾激發時,會給孩子台階下;而智慧的家長,懂得在孩子進入叛逆期前,給他們心裡埋下規矩的種子。

成長過程需「脫敏」

可能上了歲數的人會覺得奇怪:

「小時候常挨父母打,也沒見誰跳樓啊?為什麼現如今的孩子,稍微說兩句重話,就尋死覓活了呢?」

是不是這一代的孩子太脆弱、太敏感了?

對此,李玫瑾老師提出了「脫敏」的概念。

脫敏,意味著孩子擁有更堅強的內心,有能力去承受負面評價和扛起精神壓力。

但是這需要成長的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

李玫瑾自己的孩子,也曾經被姥爺大聲斥責。

當時李老師勸說:「孩子那麼小,你把他嚇著了。」

但是李老師父親答:「他經過我這樣的事,以後走上社會,沒什麼事能嚇著他。」

她把這件事,當作是孩子的一堂「堅強」教育課。

6歲前是立規矩黃金期

李玫瑾老師有個說法: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

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父母的話語如同「聖旨」一樣神聖。

同時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發,處於性格養成初始階段。

犯了錯誤施加懲罰,反而是對孩子的保護。

就像種樹一樣,小時候可塑性強,矯正起來就不太費勁。但是等樹枝長粗變硬了,再想矯正,不僅費時費力,甚至可能折斷樹枝。

這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效果最好,遇到的阻力最小。

但是12歲後,孩子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開始想要擺脫家長和家庭的束縛。

這個時候,父母的話就成了垃圾。

可惜現實當中,很多家長的教育順序反了過來。

小時候,孩子是全家重點保護對象,百依百順,恨不得摘下星星、月亮送給他;等到了叛逆期,孩子有了升學和功課的壓力,再對他橫加干涉。這樣親子間很容易爆發衝突。

12歲後父母要懂得示弱

女孩子12歲、男孩14歲標誌著正式進入了青春期。

這個階段,孩子們身心經歷著巨大的變化。體內旺盛的激素、荷爾蒙的干擾下,孩子很容易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

親子之間一旦發生矛盾,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應該要主動應變。

李老師覺得,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最重要的是「忍」。

這個階段不要跟孩子急,更不要發生正面衝突,有爭論的時候點到為止,然後走開。給自己和孩子冷靜的時間。

孩子進入青春期,聰明的家長開始調整教育方式。

與其做高高在上的權威者,不如成為孩子身邊提供建議的幫手,甚至向孩子尋求幫助的「弱者」。

信任孩子、給與孩子空間,有助於孩子更接近成熟。

除了愛,還要有敬畏之心

教育除了要有愛,還得讓孩子有敬畏之心。

家庭里,必須要有一個能治得住孩子的人。孩子如果沒有任何的敬畏之心,那麼父母的威嚴就不復存在,說出來的話在孩子心中沒有分量,孩子也就不會聽從。

李玫瑾老師還建議,只要條件允許,6歲以下的孩子一定要親自帶。

李玫瑾老師說,在孩子三歲之前,要成為他的依戀。3歲前是情感積澱,情感撫養的多少會決定父母未來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給寶寶斷奶的黃金期,過了這個時間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千萬別錯過


孕婦們的口味也真刁鑽?來看看你中了哪幾個?


楊冪為什麼只愛穿裙子,不愛穿褲子?看到照片後大家瞬間就明白了


沒有母子分離,沒有撕心裂肺,我們是這樣斷奶的


小學生眼中的媽媽,爸爸讀後:兒子放學別回家,回外公家躲躲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風俗知識、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母親來照顧老婆坐月子,下班回來聞到菜香味,我怒送母親回了老家


最近火了王心凌的「液體褲」,站著像60公斤,一走路秒變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