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納粹時期和冷戰時代的德國,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新世紀以來德國電影大多充滿著強烈的思辨和批判精神。
本文要聊的這部德國13年前的經典電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竊聽風暴》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在TOP250中排行46位。
要知道,它在上映後曾以破紀錄的方式拿下了德國電影節11項提名,最終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最佳編劇等7項大獎,後來更是橫掃歐洲電影節,最後甚至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一堵牆分為兩大陣營:東德和西德
東德國家安全部門下擁有85000名史塔西秘密警察,可笑的是,這些警察並不是用來監聽敵對分子,而是用來控制東德人民。
影片故事發生時間在「柏林圍牆」倒塌前的1984年,地點在東德柏林。
維斯勒,一個對東德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忠誠的國家安全局上尉,冷靜,理智,高度職業化。
一次,他的上司烏爾帶他去劇院看演出,憑藉著驚人的職業敏感度,他對劇作家德瑞曼產生了懷疑,於是主動申請去監視德瑞曼。
在監視的過程中,他逐漸被德瑞曼和其妻子克里斯塔的生活所吸引。
他的信念也開始因為這些藝術家的熱情、樂觀和良知而有所動搖。
而就在這時,德瑞曼的好友,戲劇界人人稱道的導演,雅斯卡。因被國安局剝奪其創作權七年之久,最後不堪內心的煎熬上吊自殺了。
好友的離世對德瑞曼打擊很大,在悲痛之餘,他決定以雅斯卡為例將東德每年因政治迫害而自殺的數據寫成報告交予西德的《明鏡周刊》出版。
而暗中監視著他們的維斯勒決定幫助他們,他請求上司烏爾撤掉了可能會暴露德瑞曼計劃的下屬,並編寫假的監視記錄。
德瑞爾的文章順利地在西德發表,但這也激起部長的憤怒,他命令國安局一定要抓到寫文章的作家。
而這時德瑞曼的妻子,女演員克里斯塔因惹怒文化部部長被捕。為了換取自己的自由她將德瑞曼藏打字機的位置告訴了國安局。
但就在國安局去德瑞曼家搜查印表機之前,維斯勒已經在明知會被降職的情況下,暗中轉移了打字機。
國安局計劃失敗,德瑞曼得以逃過一劫。遺憾的是克里斯塔因為內心的愧疚自我了斷,維斯勒也因此被降職為地下室的一個拆信工。
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
德瑞曼在劇院和前文化部部長交談的過程中,意外得知自己當初被監視的事情。他在查詢自己的監聽檔案時終於發現了維斯勒背後為他所作的一切,內心深受震動。
兩年後,德瑞曼出版了一本命名為《好人奏鳴曲》的書用以獻給維斯勒。
《芝加哥太陽報》曾稱讚此片是:
「一部強大但安靜的電影」。
的確是這樣,在史塔西控制的一半,人們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別人,就是擔心自己被別人出賣。
在這樣荒唐的社會面貌及人人自危的生存狀態中,維斯勒這位代號為HGW XX/7的史塔西最後的「倒戈」既令人震撼,又給予人強大的力量。
維斯勒受到德瑞曼等藝術家們生活的吸引後,他自己的信念也隨之改變。
好友去世後,悲痛的德瑞曼彈奏起好友送的鋼琴曲。鏡頭一轉,在另一房間監聽著這一切的維斯勒早已被感動得淚流滿面。而他這麼多情的一面與之前給觀眾留下的冷酷印象形成強烈的反差,觀眾也開始對他產生認同。
他開始幫助這些藝術家們,先是修改監聽內容,隱瞞德瑞曼和其朋友打算髮表文章的計劃再到阻止女演員克里斯塔的墮落,甚至最後堵上自己後半生的職業生涯去拯救作家。
在維斯勒的一次次改變中,觀眾的情緒也受到觸動,折服於他身上偉大的人性光輝。
當然維斯勒這個人物的完成度如此之高,演員烏爾里希·穆埃功不可沒。
他把這個外表冷酷內心卻有著豐富而溫暖情感的角色表達得既細膩又極具分寸感。
片中他的言語和動作都極其謹慎,甚至面部都沒有過多的表情,但憑藉著細微的眼神變化觀眾可以感受到他的情緒變換,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一不對他精湛的演技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僅演員的表演克製冷靜,影片的基調以及處理劇情的手法,也都遵循著冷靜而客觀的敘事方式。
影片最後德瑞曼找到了正在送報紙的維斯勒,萬般情緒湧進胸膛,他想上前和維斯特相認,但是在快接近維斯勒時,他克制住了自己,待目送維斯特走遠後才轉身離開。
兩年後,維斯勒站在書店一頁一頁翻看著德瑞曼為他寫的書,書的扉頁上寫著:謹獻給HGW XX/7(維斯勒的代號),並致以最深的感謝。
他拿著書平靜地走到櫃檯結帳,從他的臉上完全看不出他此刻的心情。店員問他:「需要包起來嗎?」
這時,我們才看見維特勒微笑著回答:「不,這是給我的。」
影片最後的畫面定格在維斯勒微笑的臉上。
這是個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結尾,但是觀眾能夠在這平靜又克制的敘述中,感受到力量與溫暖。
它的主題深沉而動人。
不僅揭露了在動盪的時代下人們所承受的非人的痛苦,人權和道德遭受到的打擊。
同時也告訴觀眾,在重壓之下,依然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依然存在著人性的良善。
德瑞曼寫的《好人的奏鳴曲》不僅是送給維斯勒的,同時也是送給那些在黑暗的社會中仍然保持著人性的天真與良善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