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特效看美國、浪漫看法國、自黑看韓國,這樣一句話被人說出口就給人了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這幾種類型的電影,只有相應的國家能出現好的作品。其實不然,每個國家的電影都有相應的特點,也都會有好的作品,擅長哪種類型不代表別的類型就很差勁,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韓國的一部燒腦電影《燃燒》。如果能直接把這部電影看的明白透徹,那收穫無疑是巨大的。
電影燒不燒腦,只有自己看過了才能體會。而小編本人也是看了兩遍,才感覺這部電影真的值得推薦,無論是劇情,還是懸疑程度,又或者是藝術感,都有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電影是提升自己一個好的途徑,小編本人深有體會,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 也許刷上個三四遍之後,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鍾秀是一個失敗的年輕人,一事無成生活在社會底層,有一天突然遇到了小時的玩伴——惠美,此時的惠美已經和小時不再一樣,年輕、漂亮。兩人在相遇後發生了不可名狀的事情,從那時起,鍾秀便對惠美產生了情愫。跟隨電影的節奏,ben出現在了視野,他是一個事業有成,懂得享受生活的年輕人,恰巧,惠美偏偏就非常嚮往這種生活,三人的相遇後便發生了一系列讓人捉摸不透的故事。
整部電影看起來給人一種很安靜的「表面」感覺,有一種朦朧的感覺,就好像捅不破的窗戶紙,一直得不到真相。拼接的畫面有一種即將要抓住真相的心理,這樣的情緒一直充斥在內心,而且越是到後面,這種感覺越是強烈。導演抓住的就是人的這種求知慾的心理,那種即將要知道的感覺,令人著急也令人著迷,假如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把真相揭曉,我對它的評價估計就是吐槽了。
電影講述的故事,是通過各種線索讓觀眾去聯想,而不是直接了當的去告訴你一件事情,這樣的情況下,觀眾就好像跟導演互動。好比,導演讓你抽獎,說兌獎碼就在影片里,你只能通過觀看電影的方式來揭曉謎底,而當你把整部電影看完,發現根本沒有什麼謎底,而你卻一點不生氣,因為你的大腦皮層已經活躍起來,你——就是大偵探「福爾摩斯」。
電影里讓人聯想的撲朔迷離點也多如牛毛,比如:貓咪、ben家衛生間的首飾、惠美兒時掉進去的枯井、塑料棚等等,這些東西一邊引起人的求知慾,而另一邊也是真相。如果能認識到這些事物代表的含義,也就真正懂得了導演在表達什麼。
電影中的很多片段讓我著迷和沉思,裡面蘊含的道理就像一座座未開採的金山,靜靜地等待觀眾去發掘,而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3段:
第一段,鍾秀、惠美、ben三人在鍾秀老家抽大麻,在那之後惠美便脫掉上衣,露出了自己的青春,在落日的映照下跳起了舞——「為生活感到飢餓人的舞」,舞蹈的意義是階層,落日代表希望,脫掉上衣露出來的是青春。年輕的人、生活在社會底層、為生活感到飢餓。
第二段,在惠美消失後,鍾秀跟蹤了ben很久,也關注了塑料棚很久,但是卻一無所得。最後一次跟蹤兩人驅車趕到了水庫。ben望著水庫靜靜地出神,而鍾秀在ben身後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當時我以為即將真相大白,後來才知道,那段追逐戲並沒有那麼簡單,那是ben戲耍鍾秀。就像生活,當你以為你已經掌控了全局,最後才發現,你才是被掌控的那一位。
第三段穿插在電影里,那就是鍾秀對青春的誤解,全片出現了很多次鍾秀進行「不可名狀」,並且地點都是在惠美的出租屋,而最後一次畫面出現電影最後,幻想惠美和他在一起並且幫助他,但是一切結束後幻想終歸是幻想,一切都成為了泡影,惠美消失了,暗喻惠美可能只會出現在鍾秀的幻想裡面。
我個人認為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對愛情,鍾秀可能誤解了愛情的定義,他把青春的衝動當做是愛情,而惠美消失後鍾秀憤怒的根源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誤解,所以才會有了影片的最後一幕。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是藝術,和那種「看不懂」的藝術不同,普通人也可以一眼看的到裡面蘊含道理,和國內某些大師不一樣,並非譁眾取寵,真正能讓人在精神上獲得滿足。這便是我極力推崇的主要原因。
影片最後,鍾秀在把衣服脫個精光,赤裸裸的站在冬天的寒風中,衣服丟進車裡燒掉,走上自己的卡車,一個剛殺完人的人,開著自己的破卡車駛向冉冉升起的初日,仿佛雨後竹筍破後而立,但是否有機會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影片結束,有收穫,但卻不連貫,等待我的是沉澱一段時間後,在進行一次觀看,我相信,一定會有跟這兩次不同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