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從事兒童音樂教育30多年。她將多年來在教學、演出、比賽、指揮和演講中遇到的各類有關音樂學習的問題和自己豐富的經驗結合,寫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一書,深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被一些讀者譽為「小百科全書」,曾獲得台灣出版最高獎「金鼎獎」。
小編話:家長和鋼琴老師的互相信任,相互配合,是孩子能學好鋼琴的重要保障,下面的文章來自台灣音樂教育專家鄭又慧,她即是老師又是家長的身份和經歷,相信能給大家切合實際而又智慧的建議。
琴童的家長大約分為三類:一類對樂器、音樂毫無概念;一類具有粗淺概念;另一類則有可能本身即為音樂工作者。不論是哪一類,以我多年從事音樂工作的經驗,給您幾項建議:
一、具備基本的音樂概念
對於孩子將要學習的樂器項目,最好具備一些基本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得可通過到書店去買些書參考,也可用電腦網絡搜尋。這樣,您在日常時間也和孩子多了一些更具有建設性的聊天內容,對於較年幼的孩子,也可以起到一些輔導的使用。例如:您的孩子想選擇小提琴,那麼小提琴的音色像什麼?將小提琴夾在脖子上會有什麼感覺?手如何持弓?另一手如何按弦?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中國乃至全世界有哪些著名的演奏家?有哪些著名的小提琴作品?你們欣賞過幾首了?每首作品帶給你們什麼感受?等等。
二、與老師的相處藝術
不管家長對音樂、樂器是否已有概念,老師最忌諱也最怕遇到家長過於強勢,不把老師放在眼裡;或愛下指導棋,過多介入;或是老師說一句他要解釋三句,說是怕孩子不懂。
家長對待老師的正確態度應該是:
(1)和老師交談,雙方都要尊重對方,並且有禮貌。不可因覺得自己「有權有勢」,並且是付了費給對方,就可以像在市場一樣地論斤論兩,「教學」不是「買賣」。同樣,老師也別因為了自己是什麼「得獎者」,或是「國家級的」就可以端架子,學生是針對「學問」而來,不是針對「名牌」而來,彼此尊重,大家都開心。
(2)適度地介紹自己的孩子,剩下的讓老師自己去感受並發現。有經驗的老師,幾次和學生「過招」就可以發現孩子的強項和弱點,從而決定教學方針。交給你認可的好老師,父母其實就可以「退下」了。
(3)安靜地在一旁聽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任何問題下課後再和老師溝通。有禮貌地「等待」也是一種為人的素質,孩子也能平心靜氣地學習。
(4)有關進度,不要逼老師。「請老師多給一些功課!」我常常開玩笑說,這就好比上市場買菜,就是愛講價,不然就是要多撈一點免費的蔥蒜,最好給出5元得到8元的價值才高興。「教、學」不是買青菜、水果、肉,是無法用斤、兩來論價的。一位好的老師,他很清楚如何為學生安排適合的進度,超過學生所能負荷的進度,並不能真正的「物超所值」。
三、別逼老師讓孩子參加考級
鑑定、考級沒有絕對的標準。中國的「5級」和美國的「5級」有何不同?這一考級系統和另一考級系統又有何不同?多關心孩子對藝術、美感的領略,在提升生活的質量上,會比考到高等的級別來得更有實質的意義。
當你周圍的朋友紛紛告訴你:我的孩子已經通過幾級時,你別慌,靜下心來問自己,我的孩子適合參加考級嗎?這種考試是好的、合理的制度嗎?我的孩子需要嗎?等等。勇於自我判斷,而不被潮流牽著鼻子走,是需要勇氣與智慧的。
四、別用學費來衡量老師
有的人可能會偏向收費貴的老師。在台灣,我見過一些所謂大牌的音樂人士和教授,因為太大牌了,到處兼差,你已經抓不到他工作的重點在哪裡、他在關心什麼事,其實並沒有把學生的事處理得很好,卻在收費上不斷地上揚。於是,別的老師也「跟進」,就這樣,像「炒樓「一樣把學費普遍給炒高了。
矛盾的是,你不要一味地追風、跟進高學費的老師,可你也不能只往廉價學費老師那兒走。好的器樂老師也是花費了一大筆錢培養出來的,甚至可以說是「用鈔票堆出來的」,不能以一般打工者的工資來衡量。尊重老師的專業,付給他應得的報酬,是基本且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