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3歲前,這7個「壞習慣」不要管,刻意為之反倒加重消極影響

作者:CUP       2019-08-02 04:14:31


"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生了孩子,就必須得教養,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最近兒童遇害事件頻發,對於教育孩子,父母又多了一層擔憂。

以前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要培養他成為優秀的人,擁有豐富的學識和美好的品質,但現在也要考慮生活和生存的問題。

就像老一輩期待的那樣,先成為一個擁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然後再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為了讓孩子健康長大,父母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對抗壞人的能力。

當然,要保護「好孩子」,也要杜絕「壞孩子」。比起擔憂孩子被壞人害,自家孩子成為壞人恐怕更讓父母煩惱。

很多媽媽怕自己的孩子走錯路,為了教育好孩子,簡直操碎了心。

比如怕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出入社會沒有文化的保護傘;

怕孩子抽菸、喝酒、打架,成為社會流子;

怕孩子早戀,耽誤學習,影響以後的前程。

父母總是會想像很長遠的場景,就是為了提早預防孩子的錯誤。

01孩子的「壞習慣」要改,但家長要有個清晰的界限定義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挺乖的,只要有父母的愛和陪伴,基本上沒有人會走偏。

而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重點還不是學習或品德這些長期行為,而是一些「壞習慣」。

父母為了養育孩子不出錯,從孩子出生起,就會避免讓他們養成不好的行為。

不過,有時候父母越管反而越壞事,家長眼裡的一些「壞習慣」,可能只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或是發育的正常現象。

如果父母沒有清晰的界限定義,將這些定義為「壞習慣」,並採取責罵、懲罰孩子的態度,反倒適得其反。

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其實,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有些「壞毛病」不用管,刻意為之反倒會加重消極影響。

家長要了解「白熊效應」這個心理特徵,這源自哈佛大學教授的一項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不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反倒做出了強烈反應,很快就構想出了一隻白熊的形象。

有時越明令禁止什麼,孩子對此的反應反而越大。

02娃3歲前,這7個「壞習慣」不要管

一.「吃手」不要管

有媽媽後台私信說,自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非常喜歡吃手。

她覺得這個習慣不好,每次看到孩子吃手,就會把它抽出來。

看到媽媽制止,孩子會暫停一會,可沒過多久又開始吃起來。一來一去,孩子5個月大時,吃手反倒更頻繁了。

不僅醒著的時候吃,連睡覺都要含在嘴裡,一歲的時候,也沒能改正。

遇到孩子吃手的情況,媽媽其實反應不用這麼大,也不用特別管教。

為何不需阻止?

會自然消失

孩子會吃手,是由於過早斷奶或母子分離,讓他內心感到不安和焦慮,以此來獲得安全感。

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孩子吃手只是一時的行為,不會對行為習慣造成影響。

新手媽媽可能教育孩子沒經驗,看到孩子行為不好就干涉,這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粗暴制止,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咬手指

孩子吃手是為了緩解壓力,如果人為干涉,壓力得不到釋放,內心的焦慮不會消失。

隨著長大,孩子對吃手的依賴感會增加,成年後會「咬鉛筆、咬指甲」,而且很難再改變。

正確應對方式:

不暴力干涉孩子,不對孩子發脾氣,吃手本來是表面行為,父母干涉,反而會讓孩子上癮。

孩子會吃手,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關愛孩子,讓他不焦慮。

讓孩子多活動雙手,比如捏一些小玩具,讓雙手變靈活,就不會只滿足把手放在嘴裡了。

二.「認生」不要管

孩子長大一點,出去玩的機會變多,進入陌生環境或是遇到陌生人會覺得害怕。

這種認生情緒產生,孩子會通過大哭表達不安感。有時讓孩子參與遊戲,他卻更願意黏在大人身邊。

面對孩子「認生」的情況,父母不必特別在意。

為何不需阻止?

孩子只有在面對父母時,才會覺得安全,這是對父母產生了依戀感情的緣故。

而陌生人出現,打破了這種安全感,孩子從內心會覺得恐懼,可以說「認生」是孩子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有些孩子7-8個月的時候會認生,隨著不斷長大,情況會有所好轉。

一部分孩子認生會持續到3歲,並非不懂禮貌,不要用成人的處事觀要求孩子,這會破壞其安全感。

正確應對方式:

體諒孩子,不要試圖通過責罵的方式改變孩子。

不強制孩子進入陌生環境。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膽子,即使看到孩子明顯覺得害怕,還是要強制,這會加大孩子的不安感。

不用羨慕「不認生」的寶寶,孩子「認生」或許會增加父母的煩惱,但要克制住煩悶的情緒,多給孩子一點耐心。

三.「摸私處」不用管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他的好奇心也會增加,不僅對外界世界好奇,對自己也會產生好奇。

摸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很正常的事,包括私處,父母不要對這些行為過於敏感,這是孩子好奇的表現。

他們不理解大人的道德觀,這只是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已。

為何不需阻止?

一般孩子成長到6-7歲的時候,這種行為會自覺消失,不會對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在這之前發生的行為,都是正常表現。如果父母強行干涉,反而會讓孩子心裡覺得不適,覺得這是種可恥的行為,影響健康發展,長大後可能會出現性冷淡等狀況。

正確應對方式:

給寶寶一個安撫玩具,占用手的空間,既能鍛鍊孩子,又能讓孩子不那麼好奇。

用有趣的事轉移注意力,孩子自摸的時候,媽媽可以陪他玩遊戲或者給孩子好吃的,讓他暫時忘記好奇這件事。

繪本引導,人體每個部位的存在都有獨特功能,要消解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以通過繪本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人體功能。

四.口吃、結巴不用管

孩子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會經歷口吃的階段。

2、3歲時,孩子會產生豐富的表達訴求,可詞彙量跟不上,就會導致說話慢吞吞的現象,這是「生理性口吃」。

正確應對方式:

配合講話速度,直到孩子能準確表達為止。

用心傾聽孩子說話內容,不用刻意在意他的說話方式。

多給孩子講故事聽,能一定程度上鍛鍊語言能力。

五.到處塗鴉不用管

這可能是孩子在展示自己的藝術天賦,屬於本能的行為,是不能強制阻止孩子的。

正確應對方式:

給寶寶準備大一點的創作基地,既然愛寫、愛畫,就專門找個地方給他施展才華,這樣父母至少不用擔心家裡的衛生問題。

準備可水洗的畫筆和顏料,主要還是為了乾淨。

父母要學會欣賞孩子的作品,可以指出不足或讚揚好的地方,讓孩子可能往專業方向發展。

六.尿床不用管

尿床是正常的動物生理現象,父母不要覺得這是個麻煩,只要不是生理性的,長大後慢慢就好了。

正確應對方式:

準備充分的換洗床單,孩子尿床不可避免,媽媽只能多做準備,以便減輕負擔。

如果孩子超過5歲還尿床,就要帶去醫院做檢查,排出生理原因。

七.「戀物」不要管

孩子喜歡抱著娃娃睡覺,或喜歡穿同一件衣服,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因為他對其產生了依戀心理。

父母不要強行阻止,正確的引導才是王道。

正確應對方式:

多陪伴和關注孩子,讓孩子知道有人在愛他,可以讓他覺得有安全感。

多準備一個一樣的物品,孩子如果對某個物品過於依賴,那就可能是非「它」不可了。這時媽媽可以做好備份,就算丟了,孩子也不會著急。

養育孩子是個漫長而又複雜的話題,父母會出現各種擔憂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做到科學對待也很重要。

關鍵詞:壞習慣、養育、護理、心理、早教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青雲計劃獲獎者。專為孕期大小事和嬰幼兒護理提供知識儲備,在懷孕或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過私信諮詢,得到滿意的答覆。

"

這2個壞習慣明面上為娃好,實際在「毀」娃脾胃,家長們還都愛做

這2個壞習慣明面上為娃好,實際在「毀」娃脾胃,家長們還都愛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