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1歲會背三字經,3歲都忘了!「搶跑」有危害?

作者:CUP       2019-08-02 04:11:28


"

最近後台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她說,「孩子一歲半的時候能背完大部分的三字經,現在3歲了,卻只能背一半,教她也不願意學,說唱都是自己胡編亂造的東西,百思不得其解啊?」

看到這條留言,我能讀出這個媽媽的焦慮感和疑惑,雖然我們平時的文章都在告訴大家,減少焦慮,多陪伴就好,可是大環境下,媽媽們就是會不斷懷疑,為什麼我家的孩子還不會背古詩?甚至3歲比2歲還退步了?後台甚至收到過不少留言,問寶寶幾歲學認字比較好?

這讓我想起土根月子裡就認識的一個同齡小夥伴,非常牛的是,這個女孩1歲的時候媽媽發現她無師自通了繪本上的字,可能是媽媽讀的時候就記住了,媽媽點某個字,她竟然都能說出來,現在3歲了,認識了幾百個字,已經能實現基礎的自主閱讀了……看著土根,他雖然喜歡聽我講繪本,但對什麼是文字都還沒啥概念。不過土根和這個小夥伴去游泳,土根是那個戴上泳圈就能玩轉泳池的人,他明顯更擅長的是運動有關的項目。

模特張梓琳也曾在微博上發過2歲女兒學認字的視頻,引來熱議

真的每個孩子太不同了。我今天不想空談,想從最最基本的記憶力發展和孩子能力發展的科學研究,來和大家聊聊寶寶到底有沒有必要早早學「三字經」和「認字」這件事。

小嶽嶽說到女兒學習的壓力,竟然哭了

1

科學實驗發現,「搶跑」的優勢,只能維持到4年級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做過的一個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1929年,格塞爾對一對雙生子(名字以a和b來代替)進行實驗研究。在出生第48周時,對a進行爬樓梯訓練,而對b則不予相應訓練。訓練持續了6周,期間a比b更早地顯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當b達到能夠學習爬樓梯的成熟水平時,對他開始集中訓練,結果發現只要少量的訓練,b就達到了a的熟練水平。

進一步的觀察發現,在55周時,a和b的能力沒有差別。

如果說這個實驗還限於寶寶的大運動發展,那麼德國的一個實驗就更扎心了,德國研究者比較了50個以遊戲為中心的幼兒園與50個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

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級,從4年級開始,提前學習的孩子成績出現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有明顯的劣勢,並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齡的孩子。

也就是說,搶跑可能會「贏得短期利益」,但是長期來看其實並沒有明顯優勢,甚至在有些方面還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孩子在1歲會背三字經,可能是孩子的語言模仿能力和記憶力的確有所長,但是這種習得是「生硬的」,她其實並不理解這背後的意思,只是單純的「模仿」,就像我們小時候「死記硬背」的一些古詩或者課文,可能很快就忘記了,而最終留在腦海中的,一定是經過自己理解加工後深深印在記憶里的。

土根的會認字的小夥伴,不是媽媽強迫她去學習,而是有一種天生的對文字的敏感,以至於「過目不忘」,媽媽就可以特別關注一下孩子在文字、圖形和記憶力方面的天賦,但不用去過渡干涉,而是陪伴的過程中多一些觀察和探索,順勢而為,靜待成長。

2

與其讓娃「搶跑」,不如創造這些共同記憶!

文章開頭那個媽媽的疑惑,孩子1歲半時候的記憶,怎麼到3歲就忘了。其實這也是符合記憶發展規律的。

知乎上有一個爸爸,對孩子做過一個「記憶力實驗」:

孩子 1 歲的時候,在一個遊樂場台階上摔倒;

孩子 2 歲時,又去那個遊樂場,清楚地記得自己在這裡摔過;

孩子 3 歲時再去遊樂場,已經不記得摔跤的事情了。

因為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嬰兒遺忘症(infantile amnesia),就是說人們3歲前的很多記憶,會被遺忘。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很少想起3歲前的事情?

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在3歲前的記憶統統消失了,而是變成了一種「內隱記憶」。甚至有心理學家家發現,這種早期的記憶會影響個體對他人和自我的基本看法,持續影響個體之後的情緒和行為。

比如當照顧者保持足夠的敏感性,能夠時時回應嬰兒需求時,嬰兒就會覺得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親密關係是值得期待的,自己是被愛的……這些林林總總的體驗雖然被孩子所遺忘了,但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我們最應該在3歲娃的「內隱記憶」里留下點啥呢?是逼著他背三字經和古詩、焦慮地給他看識字卡片的那個嚴肅的不怎麼有趣的媽媽嗎?

難道不應該是和他一起遊戲時的瘋笑

一起讀一本繪本時的默契和溫暖

他因為失敗哭泣時的安慰和鼓勵嗎?

……

這些愛的瞬間可能會被孩子遺忘,但卻已經內化成他身體的一部分,變成面對未來的力量。

我真的不希望內化成孩子記憶的,是我們的焦慮不安,是因為他不會別人家孩子的技能而讓我們產生的失望和懷疑,沒有什麼比我們帶給娃持續而穩定的溫柔、信任、鼓勵更能讓人獲得幸福的吧?

最後說:

在陪伴土根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找他擅長的方面,到目前為止,除了他對各種運動(舞蹈)特別容易上手之外,其他能表現出來的才能,似乎還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

其實我知道,是我潛意識裡曾會有和很多媽媽一樣的想法,覺得只有會背古詩、會數數、會認字這些實打實的技能(甚至是可以在眾人面前秀出來的)才算是「一技之長」,但事實上,孩子有很多內在的品質是非常珍貴的,也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長處」。比如土根是一個情緒穩定,並善於「控制」情緒的孩子,他在同齡孩子裡算非常「友善」,面對別人打架、搶玩具都是冷靜處理,甚至會告訴對方「我們是好朋友」(潛台詞是你不應該打人、搶玩具)來化解衝突。這些品質在將來的人際交往中一定會給他帶來優勢。

所以媽媽們真的不要總看著別人家孩子的長處,而忘了發現自家孩子的閃光點,孩子的才能,不是只有那些「容易表現」的,也有那些隱藏在生活細節里的真善美;不是急於現在就要展現出來,而是放在一生的長度來看,現在的「落後」,對未來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養兒非一日之功。

就像之前那篇文章 鄧超這樣的「佛系」爸爸,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有沒有出路?里鄧超說的那句話,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時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是均勻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太喜歡這句話了,我們急匆匆展望著孩子們的未來,憧憬著他們成才,卻忽略了我們陪伴他們的每一天每一秒才最應該被珍惜。

我們所有的付出和回應,都會讓他們知道,「原來我也曾被這樣溫柔地愛過!」這才是他人生里最應該享有的生命底色。

"

三歲定一生,3歲時這些事決定了孩子未來,家長不重視可會毀了娃

三歲定一生,3歲時這些事決定了孩子未來,家長不重視可會毀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