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告白父母:「現實證明撒謊沒錯,被抓住才可怕」亟待情商教育

作者:CUP       2019-08-02 04:11:18


"

「媽媽,我肚子痛,不能去幼兒園了。奧,太痛了,不行,真去不了了」孩子緊捂著肚子,痛苦的樣子入戲太深,簡直能進奧斯卡,(多次驗證並且就醫無問題。)「這個杯子不是我摔壞的,它自己掉下來。」孩子大聲辯駁,但是杯子原來在桌子中間。「我作業學校做完交給老師了,沒有作業。」老師群里剛通知孩子們到家要完成XX作業,家長一問,孩子刻意逃避。「我沒拿桌子上的錢,可能被誰拿走了吧。」拿家裡錢的孩子,在父母的嚴厲靠問下,矢口否認。「我真的有去英語班了,老師說今天下午放假。」為了逃避補習班,不惜把老師搬出來當「權威」「我沒偷吃糖果,是舅舅偏要給我吃的。」為了吃糖,莫名的舅舅被當了同盟墊背,引誘自己犯錯的罪魁禍首。……

多位媽媽各自分享著孩子的撒謊經歷。聊著聊著,莫名就嚴肅起來了,一致感嘆:「能原諒孩子做錯事,但說謊,絕對不能原諒!必須好好教訓,但怎麼教育?還真是個難題。」

這樣的焦點密集在關注「撒謊與否」的後果懲罰,孩子自然被引導到撒謊技術是否高明能否被抓住上面了。而實際並不多人去深究,孩子撒謊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也並不能引導孩子思考:「我撒謊做錯事的後果會給自己、他人和外界造成怎樣不良的影響?」。僅僅宣洩憤怒,讓孩子明白「撒謊要受罰」只會讓孩子撒謊技術升級,越來越變本加厲,自私自我保護。而不能培養孩子的格局,眼界以及敢於擔當、擁有社會責任感。

幼兒時,父母會認為孩子孩子學會撒謊這種行為有點可愛,再長大點,都會稱之為「有點愛扯皮」 ,當孩子長得快和自己一樣高了,父母發現,總撒謊,簡直不可原諒,覺得自己做父母好失敗,養成了孩子愛撒謊的毛病,於是很想幫助他們改回來,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

當然,父母用盡了教育手段,也許有用,也許不起作用,但有個殘忍的真相:無論如何孩子都會說謊。

兒童心理學調查數據顯示[1]:98%的孩子都認為撒謊是錯誤的,但幾乎100%的孩子還是都對父母撒過慌。

說謊是故意對事實隱瞞、歪曲、或憑空捏造,再通過語言誤導他人。人類從來都是偽裝高手,說謊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研究,很久前就表明:哺乳中的嬰兒就已經學會了假裝笑容來吸引父母關注。說謊本就是人類本能產生的自我防禦機制,說謊的基因早已根植於DNA。研究表明:普通人每天大概可以聽到10~200個謊言,多數的謊言是難以發現的[2]。每個成年人每天至少撒3~10個謊,對象包括家人、朋友、熟人、同事、陌生人。

只是孩子說謊跟大人說謊還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孩子的謊言通常是為了逃避懲罰,而大人是為了利益。

1、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家庭中早已經無意識地創造了謊言的滋生環境

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說謊?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為了滿足社交需求,有時確實會需要說謊——無論是為了顧及別人感受還是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所以我們成年人總是在無意識的創造著謊言環境。

比如一個小孩子,作為未成年人,甚至是低齡兒童,他身處的環境如果是婚禮這些兒童的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容易產生『來這裡的人是不是都是結婚的』?舉個栗子:我帶過一個孩子去醫院,他就天真的問我,這裡的人是不是都有病?我知道他肯定沒把醫生考慮進去,但我不介意這個,我說大多數是!我很感謝這孩子沒經過icu的時候以為來醫院的人是不是都會死。即便這個孩子這樣想,從他的角度,他接受的信息,那些垂死搶救的人的形象對他的影響足以讓他形成一個非理性甚至是我們不可理解的判斷。同樣的,我們家庭中絕對存在著謊言的環境,那麼,小孩自然也無意識地接收了這些訊號。

即使在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中,孩子還是能親眼見證父母說謊了,而且成功的騙過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說謊,聰明的孩子們也「無意識「地觀察到了。孩子之所以會說謊,是因為他們已經在環境中學習到了,並且認為這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3]。

——孩子絕不是家庭中唯一撒過謊的人,父母自小總是在告訴他們謊言:

「不乖的話,警察叔叔回來抓你」、「媽媽今天加班晚了(其實是逛街回來晚了)」、「爸爸沒抽菸,是客戶抽菸的煙味」、「媽媽看手機是工作需要,你小孩子看了不好」、「幫你把壓歲錢存起來長大會給你」、「不能吞下泡泡糖,否則粘到腸子裡人會死」、「在家裡撐傘會長不高」、「打針就像被蚊子叮,一點也不痛」「你是垃圾桶里撿來的」等等。孩子不停的被騙,也就不停的感知到「可以說話不算數的」。

同時,這些「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注意到說謊這個行為,並觀察到「說謊時」人們應該具備怎樣的語言組織能力、因害怕謊言被揭穿而提前加強的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我這樣說,別人會是什麼反應?能不能騙得過他們?)、情緒及表情、肢體的控制能力(怎樣表演才能不露餡?表情是否到位,要不要裝哭裝可憐裝無辜裝痛苦?)

這麼說,撒謊還提升情商了?——是的。這麼說,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說謊了?——當!然!不!是!

我們闡述的這一點,是為了爸媽更冷靜的能明白——「是個人都會撒謊,孩子也一樣」,而且說明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恰恰也是情商發展到了萌芽的基礎階段,爸媽更應該在這個階段加以引導,包括【語境下的引導】和【實際行動的恰當引導】。

譬如這則微博小故事:下午在樓梯口,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背景:父子兩手裡各拿著一個羽毛球拍爸爸:好像下雨了誒孩子:是嗎?我只看到池塘里下雨了,地面上好像沒有下雨啊爸爸:那我們一起下去看看啊

我在心裡默默為這個爸爸點贊,這無疑就是實際行動的引導,既不拆穿,也不批評,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迎合了孩子的渴望,共同面對下雨的事情,自己重新選擇是否繼續打球。​

2、說謊能力是習得的,這項能力通常發生在3到5歲之間

5歲以下年幼的孩子通常無法區分現實和想像。孩子們非常豐富的想像力,會陶醉於虛構一些故事情節(自言自語自導自演),甚至有時還會創造一個虛擬的好朋友。過於幼小的孩子會認定這些是真實的,這些孩子以「自我」作為狹小的觀察視野,會認定整個世界就是圍繞著他們。父母或環境中的任何破壞行為都會認定是孩子的原因,並會編造出足夠的「證據謊言「訓斥。

根據兒童精神學家麥可布羅迪博士的說法,「非常年幼的孩子不知道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區別。」

孩子時不時的「謊言陳述」完全就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編造出來的與現實到底有什麼差別,會給現實中爸媽的認知帶來怎樣的判斷,或者說,孩子們只是學會了趨利避害,既能博得關注,又能逃避懲罰,儘管手段有些幼稚有些拙劣,但初心單純,需要引導。理解了這些事實,我們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們,似乎就能豁然開朗,心平氣和些了吧?不把5歲孩童「虛構現實」的胡謅認定為「撒謊」,我們就完全能更仁慈一些,耐心一些,本著解決問題的方式,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儘早學會【區分現實與信口胡編會產生怎樣不同的效應】。不再陷入絮絮叨叨的說教或沉浸在受騙後的憤怒體罰中,影響了小孩的自我建立,也搞壞自己的心情。

就譬如一則廣西的新聞,#1歲男童失蹤,母親找遍半個中國,卻發現被他堂姐活埋了#,這個12歲的堂姐,殺害堂弟是為了博得家長更多的關注,小時候一犯錯就被父母過重的體罰,漸漸內化成一個消極的自我。如此一個讓大人無法理解的單純的理由把堂弟活埋了,但她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多大的危害,也從小沒有接受過生命教育的引導(而且父母很忙,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內心渴望)。扯了個隱瞞的謊,甚至還幫親人一起假裝尋找堂弟,讓他爸媽發傳單尋子找了大半個中國。這種案例很極端,悲劇幾乎無法挽回。讓人感嘆無知的同時,又令人感到無盡的悲哀。

《少年派》引出教育現實:多少父母,都被孩子寵壞了

《少年派》引出教育現實:多少父母,都被孩子寵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