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大家應該都知道產後抑鬱吧,這是一個比產後抑鬱還嚴重的「疾病」。
愛發脾氣、抑鬱、焦慮、精神狀態差等都是她們的標籤。
小菲結婚5年,孩子今年4歲。在朋友看來,小菲的生活堪稱幸福美滿,老公會賺錢,孩子也有了,自己工作也穩定,可在小菲看來,這一切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漸漸的,她發現自己變成了這樣——
一天,兒子不小心從床上摔了下來,頭給磕破皮了,然後就是聽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而當時小菲的第一感覺不是心疼兒子摔跤了,而是發自內心的覺得真是煩死了。在給孩子處理傷口的時候,更是煩躁,不僅十分不耐煩還威脅孩子說:「我都說了在床上不要調皮,下次再這樣摔死了我也不管你。」
平時還有很多類似於這樣的事情發生,小菲總是會有這樣一個念頭:要是我沒有生過這個孩子該有多好啊。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常常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然後就明顯感覺到自己「不近人情且心理變態」,簡直就是堪稱「後媽」般的存在。
在幾夜的輾轉難安中,小菲決定去看醫生,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在與醫生的交涉中,小菲說:「我覺得我不愛自己的孩子了,覺得自己每天都很吃力,很累,這種情況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醫生聽完她的傾訴,立即就明白了癥結所在,醫生告訴小菲,她這是患上了在媽媽中常見的一種綜合症——慢性疲勞綜合症。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一頭霧水,什麼是慢性疲勞綜合症?怎麼都沒有聽說過。
1、定義: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長期使人處於極度疲勞或疲勞狀態下表現出的一種全身性症候群。臨床特點為長時間極度疲勞,得到休息後仍不能緩解,且伴隨一系列的其他軀體症狀。慢性疲勞綜合症已成為21 世紀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
2、表現:以身體性疲勞為主,常伴有頭痛、咽喉痛、肌肉及關節疼痛,記憶力下降,低熱,情緒低落等,易發於30~50歲 的人群,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不等,許多人雖能繼續工作,但工作能力和效率明顯下降,疲勞症狀並不因休息而緩解。
3、誘因:目前醫學界尚未對於誘因達成共識,但是研究表明,長期工作緊張、競爭壓力大、情緒不穩定和負性生活事件容易誘發此病。聯繫到上文中小菲的生活實際,何嘗不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上有養老壓力,中間有自己的工作壓力以及夫妻相處壓力,下還有育兒壓力,終於有一天,這些壓力累積的峰值觸發了小菲患上此病的「開關」。
一個母親的「慢性疲勞綜合症」常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能量耗盡,身體疲勞。
第二階段:人格解體,情感疏離。
第三階段:易怒暴躁,情緒失控。
因此,寶媽要時刻關注自己的情緒,接近或達到第一個階段時,就應該拉起警報,萬分注意,具體可以這樣做:
1、從心理上:很多時候都是女性自己想不通,在育兒問題上,有時候真的沒有必要那麼糾結,那麼焦慮,平常心對待,自己輕鬆孩子也輕鬆。另外不要試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完美的媽媽,因為「人無完人」,這種追求本來就是錯的,還會徒增不小的心理壓力。
2、在行動上:在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媽媽要學會及時「退位」,爸爸才會及時「回歸」。之所以會出現「喪偶式育兒」是因為很多媽媽覺得不放心因而不放手,爸爸找不著施展自己的舞台,自然就會退居幕後。因此,學會把責任分給其他人,媽媽會覺得輕鬆不少。
經臨床評價後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慢性疲勞;病史不少於6個月;疲勞是新發生或有明確的開始時間;疲勞不是由於正在從事的勞動引起的,經過休息不能得到緩解。 症狀方面,患者需同時具備下列8項 中的至少4項,即可診斷:
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其嚴重程度導致職業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及個人生活等各方面較患病前有實質性下降;
咽痛;
頸部或腋窩淋巴結觸痛;
肌肉疼痛;
不伴有紅腫的多關節疼痛;
頭痛,但其發作方式、類型及嚴重程度等與以前的頭痛不同;
睡眠後不能恢復精力;
勞累後肌肉痛超過24小時。(J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