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必經的年齡階段,都有其階段性帶來的煩惱和焦慮,如單純性的用存款的多與少,來覆蓋年齡階段所產生的煩惱與焦慮,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有多少錢才能不懼焦慮,我認為這是一個沒有深淺的問題,具體的對策因人而異。有的人生來樂觀,就算手上沒有一點存款,日子照樣過得瀟灑快活;有的人生來遠慮,就算手上有百萬存款,對未來依舊抱有焦慮。而富人坐擁無數資產,照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焦慮。所以,有足夠的存款,不一定可以不懼焦慮。
話雖然這麼說,但切回到目前的實際情況,倘若沒有錢,對生活產生焦慮感的人,肯定不在少數。不需要錢,但在實際中卻又不能少了錢,兩者關係就像是\"矛\"與\"盾\"一樣,話題也仿佛在\"(矛)什麼都能刺穿\",\"(盾)什麼都刺不穿\"中結束。
是否焦慮,我是這麼認為的
以中老年人為例,有些老人每月能領個一至兩千元的養老金,加上少量的存款,與家人生活在一起,他們仍然感到幸福和快樂。有些老人不用為一日三餐而煩憂,或是他們可以吃到他們想吃的東西,他們就會覺得這樣的日子很愜意。
同時,這樣的例子同樣適用於年輕人身上,除存款多與少之外,幸福的來源主要取決於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對未來的追求。
而產生的焦慮點也都不同,有為房貸焦慮的,有為工作、孩子、生活品質而焦慮,如真要用存款數字定個不焦慮的源頭,我認為在絕大多數普通人身上,在排除車子、房子等因素之後,想要輕鬆應對未來所有的焦慮時,存款數字至少在兩百萬以上。
同時,除以上因素外,兩百萬存款還得區分所在城市。如在一線城市中,消費力度過大,兩百萬或許根本不足以讓一個家庭在此立足,焦慮感必會在不久之後顯現。如在偏遠農村,說不定一百萬都不用,就能讓一個家庭在此衣食無憂、歡樂無憂。可以看出,地域不同,產生的焦慮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綜上所述,焦慮問題不能單單用金錢衡量,因為大家的追求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所以,在應對每個年齡所產生的焦慮之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平常心看待問題。不要什麼事都強求最好的結果,既然無力,那就好好享受好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