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北部,有一個特殊的村落——長頸村,這個村落里的女子脖子異乎尋常的長,因此當地人習慣將他們稱為長頸族人。
她們臉上還塗有緬甸特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特納卡」
她們在這裡生活勞動,門口是攤鋪,裡面就是家。
到泰北來旅遊的遊客基本都是知道這個長頸村和長頸女,行程上也會安排來這裡參觀。但她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為什麼一直在這個畫地為圈的地方供遊人來參觀?
泰北長頸族人本是緬甸過來的民族,在泰國他們成為難民,屬非法移民,他們生活在泰國政府劃定的這小片土地中。因為沒有國籍,所以不允許隨意出行,村中的男人在得到政府的許可後可以外出打工,女人和小孩則被留在村裡。女人們善於製作各種手工藝品,並作為紀念品嚮往來的遊客兜售,她們完全靠旅遊業來生存。
長頸村
在泰國北部,很多民族村其實大部分都是難民,包括政治難民和經濟難民,大多來自寮國、緬甸等地,這些人並不能進入泰國,所以他們只能生活在這處與外界聯繫不緊密的地方。
小女孩膝蓋下繞上的銅環,等她成年後,雙腳套項圈的部分會一直保持細細的模樣。
他們沒有國籍,只有難民證,永遠不能離開這塊地盤,也就是說,他們被限制了活動範圍,失去了人身自由。泰北美斯樂村的前國民黨93師的軍人及其後裔是如此,遠些的柬埔寨美麗的洞裡薩湖的越南水上浮村也是如此。歷史總會留下遺憾……
簡易又古樸的大門,一條土路通往村裡
Lor-Khong門,在村北面和南面都有。據說進出時碰觸這個門,村裡將有人會生病,需舉行儀式來消災。
第二個Lor-Khong,其實兩個門距離很近。
長頸族原本是緬甸山區喀倫族的一支巴東族所組成的少數民族,喀倫族向來居住在深山密林里,以耕種自給自足,而且族裡女人一直都保持著在頸項套上銅環的傳統習俗。十幾年前,為了躲避戰亂,他們一部分20幾人越過邊境來到泰北,把夜豐頌當成了第二故鄉。現如金,長頸女由最早的20幾人繁衍發展到如今的200多人。
也就是說,緬甸在茵萊湖附近的良瑞,那裡才是著名長頸族的家鄉。據緬甸當地政府官員講,全世界僅存長頸族人有約200人,是世界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緬甸現有不足50人。
緬甸茵萊湖良瑞的長頸女
緬甸茵萊湖良瑞的長頸女
緬甸茵萊湖良瑞的長頸女
長頸族人以脖子長為美。孩子從小就在頸上套銅圈,10歲開始每年在頸上多加一個,一直到25歲為止。脖子上可以戴5-25個項圈,最終重量可達5—10公斤。這些環只能添加不能取下,終生都要佩戴。項圈的重量引起鎖骨軟化,使脖子拉長,而頸部越長的女子越受歡迎。
據說銅圈下的頸部,可是連丈夫都看不得的絕對禁地,洗澡時通常會叫上幾個好姊妹,一起用祖傳草藥泡水搓洗,而面對炎炎夏日時,她們甚至要躲到河裡去給銅圈降溫。
這些手工圍巾是手工織制的,一條成品要經過三天時間的趕製。
由於長頸女這種奇特的裝飾吸引了一些獵奇的遊客,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參觀遊覽,遊客進入難民營需繳納一定的費用,泰國當局看到了這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為了這項有利可圖的「產業」,乾脆專門建起了供遊客觀光的長頸族風情村。
長頸女完全靠旅遊業來生存
長頸族所在的村子是亞帕村,也是泰國北部的一個山地部落族村,屬喀倫族。這一帶巴掌大的地方不僅居住著長頸喀倫族,還有其他的族群如阿卡族、大耳族、拉扈族、苗族等等。
地盤不大,半個小時就能逛完一圈,這半小時我們就碰到喀倫族人、大耳族人、阿卡族人。這裡的屋子都是茅草棚子,一層基本用來飼養雞、豬、牛等,二層用來住人。一路過來看到一些穿民族服裝的中年男人和小孩以及老年婦女,但為數不多。
長頸族的存在能使這個原始文化習俗得以保留,但她們到底該不該繼續堅持這樣一種沉重的生活方式,或者她們到底該不該靠旅遊業、以這樣沉重的姿態贏取遊客而成為她們唯一的經濟來源。
從文化角度來講,對於這個即將逝去的民族,應該保護有加;從道義角度來講,沉重的項圈是生活的枷鎖,旁觀者大多於心不忍,應該給予取締;從生存角度來看,她們沒有國籍,是難民,難道要慶幸她們有這麼一個沉重的習俗,得以能夠換取她們的生活來源?
也就是說,她們是為了生活而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向世界展示著殘酷的美,還是為了原始文化習俗得以保留在這個地球上?
但哪天長頸女消失了,這個民族也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堅持原創!我們一起浪跡天涯!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
如果您喜歡我的原創文,也請關注我並點贊。
@林子,多平台旅遊達人,攝影師,擅長路線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