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勵志題材的電影,卻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像這樣打動內心。在這部有些顛覆印度傳統電影的《印式英語》中,你可以找到與自己心靈契合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充滿了焦慮和疲憊,是因為我們總是安於現狀。其實,什麼時候改變都不太晚。但願看了這部影片的你,可以像電影中的女主一樣。去學會改變自己,愛自己,成為一個不斷讓自己滿意的人。
電影發生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長期的殖民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普通話\",但其實只有小部分印度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因此印度的一些上流社會的人,以會說英語為榮來恥笑一些無法用英語交流的平民。並且印度由於種姓制度和宗教等原因使社會等級分化明顯,女性身份卑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電影的女主莎希生活在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她有著事業有成的丈夫,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作為一名傳統的印度女性,她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去照顧家庭。
儘管日常生活還是圍繞家務,但莎希卻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熱愛生活的人。她堅持做自己喜歡的甜點,雖然這個愛好並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而且被丈夫形容成\"天生做拉杜球的人\"。
但這並不影響她在受到別人的讚賞時感到滿足快樂。英語不好的莎希還是失去了與家庭的共同話題,甚至受到了他們的嘲笑。
雖然莎希儘量去忽略這些話語和瑣事帶給她的自卑和憤怒。但是顯然,她無法做到。這些傷害在她心裡無法抹去,並隨著時間流逝令她感到坐立難安。
而她的家庭,也渾然不知他們不經意的話語給莎希帶來了怎樣的傷害。電影中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女兒的舉止和言語,表現出了丈夫對莎希的不尊重潛移默化的帶給女兒的影響。
並且通過女兒在外人面前的彬彬有禮和在母親面前的輕蔑不耐對比來深化這個表達。女兒甚至因為不會說英語的母親去給她開家長會感到非常氣憤,覺得母親讓自己丟了臉。
莎希默默的望向窗外忍住自己的眼淚,這樣帶來刺痛感的話語讓她感到既無奈又委屈。她需要的僅僅是尊重。
電影不急不緩的將故事娓娓道來,敘事流暢,細節穿插到位,而且作的鋪墊非常巧妙。在收到美國親戚的婚禮邀請後,身為家庭主婦的莎希必須獨自一人先去美國幫助操辦婚禮。
她感到了深深的憂慮。既不放心兩個孩子,又對未知生活的美國感到迷茫和害怕。導演用生活中的平淡展現了一位家庭主婦的改變,令人感動又激勵人心。
把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情放大展開劇情,又設置了一些看起來若無其事的細節以推進劇情。在影片的最後,莎希終於做回了自己。生活就是如此,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