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站酷網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不收玩具,不然我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起來」
「快吃飯,不然以後再也不給你吃了!」
你這樣威脅過孩子嗎?
球球淘氣鬧脾氣的時候,小恩千百次差點脫口而出這些話,但一次次都咽了回去。
有時候,我們不會知道,我們脫口而出的一句「恐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01
看到了一則挺令人揪心的新聞。
江蘇鎮江一位父親,把女兒綁在高樓外的晾衣架上,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
有路人路過時聽到了女孩撕心裂肺的哭聲,報警後才終止這一鬧劇。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新聞讓人心裡難受。
看著畫面中的女孩,在空隙這麼大,這麼窄,又不一定結實的高空晾衣架上,真的怕她一掙扎就釀成悲劇。
再看看站在屋裡訓斥的爸爸,更感覺到教育的無力。
想起前不久網傳的一段視頻,5月31日,兒童節的前一天,北京一6歲的女兒早起後哭鬧不上學,爸媽就在上學的路上用布條把她綁在樹上。
圖片來源:網絡
路人看不下去過來解救,正在氣頭上的爸媽卻堅決阻止:我自己的孩子你們別管。
本來只想嚇唬嚇唬孩子,哪料到路人出手,警察介入,差點釀成一場事故。
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極端方式,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02
很多人喜歡用嚇唬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那太管事了,效果太立竿見影了。
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這樣的「嚇唬」有害無益,孩子是不會被「嚇」乖的,只會被「嚇」壞。
圖片來源:站酷網
知乎上有個提問:你有童年陰影嗎?
圖片來源:網絡
有位知友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每當考試差了,把試卷藏起來不敢告訴媽媽,練琴偷懶,寫作業時偷看漫畫書或是其他原因時,媽媽不是表情猙獰地抓著她的手使勁往菜板上按,舉起菜刀,大吼要拿刀剁掉她的手指,就是竭嘶底里地砸東西,抓著她的肩膀使勁搖晃。
她每次都被嚇得屁滾尿流,那種一犯錯就恐懼的顫抖,渾身僵硬的絕望感覺,伴隨了她的整個童年。
她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大禍臨頭。長大後的她很乖,總是不自覺地會討好別人,有人傷害自己時,她總是很麻木,不會果斷止損。
當期待變成「虐待」,留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
那種恐懼和絕望,即使日後得到緩解,也會在心理留下永遠抹不掉的痕跡。
說真的,每次看到小心翼翼的孩子,我真覺得很心疼。
一個孩子,他能犯多大的錯誤,要遭受這樣的懲罰?
我們敢這樣嚇唬孩子,打罵孩子,不過是欺負他們打不過我們,欺負他們離開我們無法生存。
圖片來源:站酷網
用如此激烈的方式,逼迫孩子「聽話」,是對孩子的殘忍,也是家長的懶惰。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萬種,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罵恐嚇一頓。
可是,這樣的教育,唯一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越來越怕家長,親子關係越來越寡淡。
孩子高壓之下的屈服,都會化成他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03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孩子在本該『率真自我』的童年時期,被迫放棄成為自己,生命能量無法用於正常的成長,過多地消耗在了應付他人上,這種痛苦極為深刻。」
《歡樂頌》裡面的關雎爾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但活得卻很憋屈。
因為不懂拒絕同事強加的工作,默默忍受加班也就算了,出了事還要替同事背鍋,只得委屈得大哭;
圖片來源:網絡
明明不喜歡相親,但是過年回家卻被媽媽拉著到處相親,她不敢怒更不敢言,只能幹熬著;
明明喜歡趙醫生,卻不敢表達,看著趙醫生和曲筱綃一起恩愛,難過得要死也只能忍著。
關雎爾的懂事乖巧,全都是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結果痛苦的是自己,內心壓抑的還是自己。
一旦孩子被貼上「乖巧」「懂事」的標籤,也就只得像關雎爾那樣時時刻刻小心謹慎,做什麼事都要考慮大人的感受。世界裡都是別人,沒有自己。
04
健康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想激勵個體發展出健康的行為,正向引導比恐嚇威脅更為有效。
恐嚇教育表達的句式是:「如果你不做A,就會失去B。」
圖片來源:站酷網
每一句話都在告訴孩子會失去什麼,喚起孩子的恐懼。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緒狀態,無力感會把心中的勇氣和信心一點點摧毀。
如果父母改用正向引導的表達的句式:「如果你做了A,你就會得到B。」(這裡的「B」不是物質獎勵,而是指孩子可以獲得的能力、健康等資源。)
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信心和正能量,從而積極地去行動,而不是背負著恐懼不得不做。
龍應台女士對兒子說的一番話卻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動力:「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才是真正的愛。
說到底,嚇唬孩子其實是一種養育中的偷懶。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埃爾菲·科恩(Alfie·Kohn)稱之為「愛的暫停與撤回」——孩子不聽話了,就暫停或收回你的愛,用嚇唬或冷暴力來「控制」他。迫於壓力,孩子可能會放棄自我意志,變成所謂的「乖孩子」。但這樣的乖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沒有了自己的聲音,為滿足他人的意願、獲得他人認可而看臉色行事,是你想要的嗎?
父母在養育上偷的懶,最後都會變成孩子心裡的傷。一句嚇唬,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別讓孩子在恐懼的陰影里掙扎彷徨!
圖片來源:站酷網
不要總是忽視愛的教育的力量,不要總是被訓斥嚇唬的效果蒙蔽雙眼。
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失控,教育反而會變得簡單起來。
來源:綜合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