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境內居然有這麼多古城

作者:CUP       2019-07-24 10:23:13


"

鄂爾多斯地區的歷代諸多古城,默默記載著遠古的歷史、先民的文化。鄂爾多斯境內的城川古城 、霍洛柴登古城、十二連城古城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像是一部長篇史冊,講述著鄂爾多斯的歷史……

城川古城 鄂爾多斯保存最好的唐代州城

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的城川古城遺址,始建於公元738年,為唐代宥州城。千百年來,城川古城歷經風雨洗禮,雖已變得斑駁陸離,但卻依舊散發著古韻的芬芳,像一位歷史老人守護著這片土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城川古城對於研究鄂爾多斯地區唐、宋、西夏時期的人地關係、民族關係及歷史、政治、軍事、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25日,城川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川城址航拍

歷史厚重的城川城址

城川古城遺址位於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北約2.5公里處。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31米,南北寬約590米。城牆由灰白色沙土夯築而成,基寬3-10米,城垣殘高2.5-5米,夯層厚15-20厘米,結構堅實緊密。東、南、北牆保存較好,牆上角樓、馬面、瓮城清晰可見;西牆破壞較為嚴重,但基本輪廓仍然可以辨認。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各開一門,外加築有瓮城;古城北面雖不設城門,但在北城牆的中部,建有高大的夯土台基,為敵樓遺蹟。南牆瓮城保存相對較為完好,東西約55米,南北約28米,瓮城南牆中部偏西處有一豁口,為瓮城城門所在。城牆四角築有角樓,僅城址東南角角樓較為完整,其餘三處均已破壞。各牆上均築有馬面,馬面呈正方形,突出牆體10.43米,長10.82米。

城外四周修有護城河,護城河平面呈長方形,河道寬約20米,周長約為3054米。護城河的河水現今大都已經乾涸,僅在城址東南角外有些積水。城牆以外與護城河之間設有護城壕,護城壕距城牆約26米。

據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資料顯示,城內現已闢為耕地,早年地表遍布陶、瓦殘片遺物。城址內文化層厚約1.5-2米,表土30—40厘米之下有厚約150—200厘米的黑色、黑灰色文化層,包含有大量磚瓦、陶瓷殘片等。其中,器形有獸面瓦當、獸面盆、罐、碗、杯、瓮等,紋飾包含青花、剔花、草葉紋等。

東牆夯層(由東向西)

建立西夏王國的搖籃

據文獻記載,公元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朝廷將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遷回,安置在原蘭池州一帶,以寬宥為名,置宥州。公元742年將宥州寄置於經略軍城,原宥州更名為寧朔郡,後廢。公元814年(唐元和九年)於舊宥州東北三百里新置宥州,以安置歸附的党項民眾。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再次將新宥州移至長澤縣。因宥州後被吐蕃軍隊所破,公元824年重建,直至唐末。宋時屬西夏。蒙元時廢。據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和陝西師範大學朱士光教授等考證,城川古城即為公元820年前的長澤縣城和公元820年移至長澤縣的宥州城故址。

新宥州是唐王朝專門為內徙的党項族而設。在這裡站穩腳跟的宥州刺史拓拔思恭,於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因起兵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晉爵為夏國公,賜姓「李」。党項族因此在這一地區逐步強大,宥州城也隨之成為建立西夏王國的搖籃。宥州城是西夏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也是西夏滅亡時最後一個被蒙元攻破的城池之一,因此,宥州城不僅為西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也是西夏國建立、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見證,在西夏的歷史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可替代的實物史料

為配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198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文物站對城川城址進行了調查,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又對該城址進行了詳細的複查,最終判定城川城址面積約為431304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城川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川古城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中的「古錢幣文化」深受海內外旅遊者的青睞。城內出土的古幣從西漢到清朝應有盡有,其中以唐、宋的古幣居多,但沒有元、明兩代的古幣。其間各個年號的錢幣有20多種,以唐朝「開元通寶」為盛,此外還有宋代的「太平通寶」「宣和通寶」「皇宋通寶」「聖宋元寶」以及清代同治年以後的部分貨幣,對研究我國古代經濟、人文、社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川古城遺址所在地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和內蒙古東南部毛烏素沙地的交接地帶,屬於中國北方生態環境的敏感帶和緊張帶。城川古城的興廢,除了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干預外,與奢延澤、毛烏素沙地等自然環境的變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城川古城遺址無論是在研究中國北方生態過渡帶的人地關係、民族關係,還是研究奢延澤、毛烏素沙地歷史環境變遷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研究鄂爾多斯地區唐、宋、西夏時期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城市建制、民族交往等方面無法替代的重要實物史料。

漢代霍洛柴登古城

漢代霍洛柴登古城位於杭錦旗霍洛柴登鄉以北約2000米處,古城依山傍水,柴登河從城東繞過城北,再順城西向西南方向蜿蜒通過。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46米,南北寬約1100米,南、北、西三面城垣斷續可見。牆體用白泥夯築,十分堅硬。城內磚瓦、陶片遍地皆是。根據城內遺蹟現象分析,城西中部磚瓦成堆,應該是大型建築遺址,可能為官署區。古城保存較差,城牆殘垣高出地表部分已經消失,現在只能斷續可見南牆和東牆的部分城垣,除磚瓦成堆之外,其餘均無法詳查。

霍洛柴登古城內地形(由南向北)

官署區附近還發現了鑄錢遺址,出土有「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錢範等。再往北約50米,地表散布有大量鐵甲片,可能為鑄造兵器的場所。鑄錢遺址與鑄造兵器遺址均在官署區附近,證明了在當時鑄錢和鑄造兵器均被官家嚴格管控。古城北部有一片面積約為100平方米的地區,遍布鐵渣、鐵塊,東南部發現大量銅渣和破碎銅片,應該是當時煉鐵和鑄銅的場所。此外,柴登河東岸坡地上還發現了多處燒制陶器的窯址。

在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山樑上分布有墓葬千座以上。根據古城規模及墓葬內出土遺物的特徵、形制等綜合分析,該城址應該是西漢時期北方地區的一座重要城池,其時代相當於漢武帝到王莽時期。比較著名的「西河農令」「中營司馬」漢代官印出土於此,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學家李逸友等學者考證,該古城應該是西漢時期北方重鎮——西河郡的郡治所在。

霍洛柴登古城址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漢代古城之一,周邊還分布有大量同時期的墓葬,對於文獻記載匱乏的中國北方地區來說,無疑是研究北方草原地區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內容珍貴的實物史料,同時對於研究漢代的城市營造制度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走進緬甸大其力,探秘金三角腹地的邊城生活


冀情山水(45)| 河北這幾處醉美山林民宿,收納了夏天最極致的美景和清涼!


漂在水上600年的重慶古寨,宛如桃花源般的天然秘境這裡美得太清靜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也不僅是來祈福,這五座寺廟太值得一看


轉機都需要過境簽嗎?各國對於過境簽的不同規定匯總


有天坑和地縫,還有裊裊雲海,遊行恩施大峽谷一飽眼福


LOL:希維爾被拳頭暗改?W技能實用性加強,沒視野也可以殺人!


暑假冷門旅遊:韓湘水博園,寶山聞道園,復興島,眾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