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地處江西南部,南接廣東,西臨湖南,東挨福建,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山多田少水豐,風景秀麗。大多數人對贛州的印象應該還是停留在紅色故都——瑞金身上吧。其實,贛州也是國內四大客家人聚居地(贛州、梅州、惠州及汀州)之一,贛州總人口982萬人,客家人就占了98%。贛州旅遊資源極其豐富,2003年贛州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已形成了「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生態家園、世界橙鄉、堪輿聖地」六大旅遊品牌。而贛深高鐵(贛州至深圳)2020年即將通車,贛州作為珠三角旅遊後花園的產業定位也將得到升華。
江贛州上猶縣境內的五指峰
那麼到了贛州,自然不能錯過贛州的美食。在贛南客家風俗里,對每個農曆節日都比較重視,因而衍生出在每個節日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除夕到元宵的肉圓、扣肉、白切雞等,清明的艾米粿,端午的粽子,中元節的蕉葉米粿,中秋節的月餅、花生、柚子,重陽節的薯圓以及臘月的黃元米粿....
贛州盛產水稻,粿,則是由稻米磨成粉後加工的一種米製品食物。北方愛麵食,南方愛稻米,南方的米粿,有艾葉粿、蕉葉米粿、黃元米粿等,每一種米粿,風味都不一樣。
包米粿,其實跟廣東的腸粉、捆粄等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米漿製品,但在製作流程、餡料、吃法和口感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贛州上猶縣包米粿
包米粿在江西贛南是比較普遍的早點,尤其以上猶縣最為出名,上猶地處贛西南,與湖南桂東交界,自然環境優越,盛產稻米,是魚米之鄉。
上猶包米粿是上猶最普遍的早餐食品,幾乎每家賣早餐的小餐館都會製作包米粿。傳統的包米粿,其做法是比較複雜且費人工的:
上猶包米粿
首先需要選取本地優質大米,並浸泡一天一夜,目的就是使得大米泡軟便於磨漿;然後將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現在可以用機器代替了,但感覺還是石磨更具口感)磨成米槳;米漿準備好了之後,將米漿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的簸箕內,使米漿薄薄的淌滿簸箕,這時放在鍋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米皮,客家話叫燙皮,燙皮色澤潔白,晶瑩剔透;
包米粿製作過程
然後用竹篾劃成若干小塊,將炒熟的各種時令蔬菜(西葫蘆、蒲瓜、茄子、酸豆角等蔬菜餡)、豬肉等餡料放置在燙皮塊中間,然後包捲起來,淋點香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粿了,吃的時候蘸上醬油辣椒。當然,再配上一碗海帶豬肺湯(有包米粿的店就有這個海帶湯),那就更完美了。
豬肺海帶湯
在贛南客家,每到農曆七月半的中元節,都是祭祀的重要時節,每家每戶都會宰殺鴨子,因為根據習俗需取鴨血塗抹在紙錢上焚燒給祖先——祭祖。同時,在這個節日中,也會製作一種米製品——蕉葉米粿。
蕉葉米粿,如其名,做之前需要割野香蕉(或芭蕉)的葉子晾乾,因為這個時候蕉葉肥厚,香氣濃郁,是最適合做蕉葉米粿的時候,同時早稻米也成熟上市了,新米、美食,趁祭祀節日犒勞下辛苦半年的自己。
蕉葉
蕉葉米粿做法簡單,取糯米粳米各一半(可個人口味,口感硬一些的,粳米多些,口感軟些的糯米多些),用石磨磨粉,加糖水攪拌均勻揉成半干半濕糊狀。蕉葉用開水煮一下,一為了高溫殺菌消毒,二為了蕉葉濕潤舒展以方便包裹。一切工作就緒後,取米糊團用蕉葉包裹成條塊狀,並用粽葉裹緊。包好的蕉葉米粿,放置鍋中蒸熟即可食用。
蕉葉米粿
蕉葉米粿可保存一個月之久,香甜可口,軟糯粘牙,是老百姓出去勞作,田間地頭都可以拿來充飢....(當然蕉葉也可以用粽葉代替)
贛南的黃元米粿與江浙的年糕,湖南的糍粑...是如出一轍,但又各有地方特色。
贛南黃元米粿又稱黃米粿,起源於唐,興盛於明,歷史悠久,於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每年臘月之時,田裡、山上的莊稼都差不多收拾完了,婦女們開始忙碌準備年貨糕點以備過年。在90年代以前,贛南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性不大,大家族氣氛濃烈,打黃元米粿是一個熱熱鬧鬧的家族聚會場景。
首先,婦女們上山砍一種叫「黃元柴」的灌木,用火燒成灰,取灰泡水,然後用紗布過濾掉灰渣,取過濾後的水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