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作者:CUP       2019-06-22 06:22:13


幼兒園的8:40已經是孩子們吃完早餐的時間,文文和她媽媽姍姍來遲,文文媽媽一進課室不停的教育文文說:你看看你來的多早啊,小朋友都吃完早餐了,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拖拖拉拉?都不知跟你說了多少遍,叫你快點,快點,你偏要拖到現在。看到了吧?你是最早來到幼兒園的,第一個呢,啍

文文一臉懵懂的樣子,我估計文文也不理解,媽媽是在批評他,還是在表揚她。看到這個情景,不禁想起前幾天我在咖啡店看書發生的事。

咖啡店裡大家都很安靜的在看書,突然傳來很大的吵雜聲劃破了咖啡的香味,我尋聲看過去。原來是有一位媽媽因為自己孩子(4歲左右)不小心打翻了小蛋糕,正在大聲的斥責孩子:你看看你乾的好事,真討厭,叫你輕拿輕放你偏不聽,還沒開始吃的蛋糕被撒了,這下你開心了吧?你不是很能幹嗎?怎麼還會弄撒呢?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只見那位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就急哭了,孩子的哭,也許是可惜撒在地上的小蛋糕,也許討厭自己的笨手笨腳。看出來孩子很想伸手把地上的蛋糕撿起來。

但他媽媽板著臉很生氣的說:走,回家!都撒了,還有什麼好吃的?孩子依然還在邊哭邊看著地上的小蛋糕。

只見孩子媽媽已經離開桌子,然後轉身對孩子說:你走不走啊?不走我就不管你了,我走了!

孩子依然是不動,他媽媽再次說:我走了,你再不來就不要你了,你就呆在這兒幫老闆幹活吧。

孩子聽完媽媽的最後通碟,馬上收起了眼淚,跟著跑出去…

為什麼我們會在孩子有不好行為的時候,喜歡用反話來教育孩子呢?

因為用來批評孩子的反話都帶有一點帶「狠」的角色,例,如果你不這樣,我就怎樣…但實質上是孩子,就算不這樣做,我們也不會做出什麼過界的行動。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那為什麼我們喜歡用反話來教育孩子呢?

因為說反話,能強烈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加深強調一下自己態度,引起孩子對自己所說的話更多的注意。

或想讓孩子對自己所說的話更加重視!例如我們說:你不走,我就走了。實際上情況是,孩子不走,我們是不可能走的。

用反話教育孩子,我們百試不厭,甚至用「上癮」經常用反話來教訓孩子。

因為反話帶有重重的批評語氣,可以讓孩子的吵鬧或不當行為立竿見影馬上改變,是管教效果最快的方法。

其實如果我們對六歲之前的孩子,經常性使用反話教育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社交方式和破壞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為什麼說我們習慣用反話教育,會影響孩子以的的社交方式和親子關係呢?

我們用反話教育孩子,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方式和我們的親子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學齡前孩子的思維處於表面性階段,不能理解詞的轉義,反話教育不利於孩子修正錯誤行為和破壞親子關係

先來看一下幼兒的思維發展特徵是什麼?

根據幼教培訓資料,知道幼兒的思維發展特徵是:0至3歲是直觀行動思維,3至6歲是具體形象思維。並且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期典型的思維方式。

什麼是幼兒具體形象思維?

幼兒具體形象思維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來進行思維。簡單來說,幼兒是根據自己具體的接觸,和事情的表面現象來看待事情而不能和事物的本質產生聯想。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例如,我們跟孩子說反話的時候,孩子就會根據表面的自己能理解的意識去信以為真的去看待這些反話。

我們對孩子說的反話,孩子卻當成真話來對待。像咖啡店的小男孩,她媽媽說:他很討厭,不要他了,讓他在店裡老闆打工。孩子聽了就信以為真。孩子真會以為媽媽是認為他是很對厭的,媽媽真的打算不要他了,接下來會留他一個人在這裡。

於是趕緊收起眼淚,追上媽媽,收到語言威脅的孩子,行動力是最快的。但這樣的語言對孩子是傷害的,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我們對孩子說出反話來制止孩子的行為,但這些狠話的時候直接傷害到孩子的內心,我們說不要,他會真的不想要他。在孩子幼小的世界裡,父母如果說這棵綠油油的小樹是假的,那孩子也是認定這棵小樹是假的。這樣反話不利於孩子面對問題的本質,孩子的思維決定孩子只能表面性地理解問題。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反話教育對學齡前孩子的影響是:

學齡前孩子思維和語言處於發展階段,不能通過大人反話來清晰來判斷自己行為是否正確,阻礙孩子修正錯誤行為的時機。

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當孩子吃飯把飯菜撒滿餐桌,還把衣服弄得很髒時,為了表示對孩子不講衛生的行為不滿,就大聲的對孩子說:「你看看你把桌上弄的那麼「乾淨」,我都不想說你,太髒了」。實際上,臉上帶著厭惡的表情,手指指著凌亂的餐桌,但嘴裡卻這樣的桌面是「乾淨」的。

當我們用這樣的語調和表情來批評孩子時,孩子的思維,收到了信號是:媽媽認為他很髒,並且你就充滿厭惡的眼神看著他,他的注意力是媽媽的不喜歡他。而不是他吃飯不講衛生這個行為,讓孩子錯過了修正錯誤行為的機會,孩子對媽媽的反話不理解,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說,桌子是「乾淨」的,且又嚴歷的批評他的髒。這種不理解的衝突會嚴重破壞了親子關係。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第二,反話教育是負面榜樣,直接影響了孩子社交方式

我們班的文文在幼兒園與小朋友相處時,似乎完成模仿媽媽對她說話的方式。例如,她很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她不說:「我可以跟你玩嗎?」,卻說:「我才不想和你們玩積木呢?這有什麼好玩的?太幼稚了。」但她的動作,眼神,行為卻出賣了她,她正在說反話,實際上她是特別想跟孩子一起玩積木。

孩子他雖然完全理解不了父母說反話的深層意思,但是卻會模仿父母逐漸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去社交。

媽媽的反話教育讓他很受傷,很難過,所以她也想用這樣的說話的方式來小朋友的引起注意。這樣的社交方式不一樣,會讓孩子社交易容受到挫敗而變得自卑和不自信。

孩子,媽媽不應該把反話當成教育的手段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抱著睡,放下就醒,掌握非要抱睡原因,一網打盡寶寶糟糕睡眠問題


寶寶對讀書不感興趣?聰明的爸媽會這樣來引導


新生兒練習抓握很有必要,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一位不理解為什麼總是有人喊「禁止補課」的家長的態度


路易小王子大方吃手,叔叔哈里也曾如此,戴妃目光難離小兒子


「精英」孩子學習禮儀課,一次2688元,中等家庭能教孩子做些什麼


父母的責任(深度好文)


「為什麼不讓孩子說方言」,「怕他被人嘲笑很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