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
爸爸在你心中是個什麼形象呢?
「中國青年網」以大學生為對象,做了這樣一個調查,我們來看幾個結論:
近8成大學生知道父親生日;超8成會在父親節當天給父親送上祝福;超7成清楚父親的興趣愛好;超5成學生不會跟父親說心裡話;近4成學生和父親通話少於5分鐘。
調查顯示:
64.35%和55.26%的大學生分別認為父親「有責任心」,但「不擅表達」。
42.25%覺得父親「嘴硬、口是心非」;
確實和我們多數人心中的父親形象挺吻合的。
爸爸們,好像總是一副不愛說話、有點嚴肅,明明心裡也想著,但嘴上從來不說,跟媽媽相比,好像不太愛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樣子。
好幾十年以前,哪怕是研究兒童的心理學家,也更注意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他們的研究也會受到時代傳統觀念的影響,覺得媽媽在家帶孩子,爸爸去賺錢養家才「正常」。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
今天的年輕爸爸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參與孩子的生活,他們比自己的爸爸、自己的爺爺更願意照顧孩子。
也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父親對兒童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也許十幾年後,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子上大學了,再做類似的調查,結論會有很大的不同。
1、安全感
如果寶寶擁有一個愛和自己親近的爸爸,能對自己的哭泣或其他暗示做出快速反應,又愛和自己玩耍,那麼寶寶的安全感就更強。
安全依戀的孩子,在未來的學業上會做得更好; 與沒有安全依戀的孩子相比,他們也更善於交際,更受歡迎。
2、自信
如果爸爸也會參與到寶寶的日常護理當中,比如給寶寶喂食物,給寶寶洗澡,陪寶寶一起玩耍……那這樣的寶寶會更自信;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長大的孩子,會建立起比其他同齡孩子更強大的社交關係。
3、良好的家庭關係
積極參與寶寶生活的爸爸,往往也很少和妻子發生爭吵和衝突,這不僅有利於孩子,也可以加強婚姻關係,這可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長期利益。
4、智商
願意照顧寶寶、陪寶寶玩耍的父親,培養出來的孩子智商會更高,語言和認知能力更強。
等孩子上學後,父親參與得多的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更好,較少出現行為問題,未來的更可能獲得職業成功。
5、膽量和冒險
爸爸總是以最好的方式將孩子推到他們的舒適區之外,還鼓勵孩子承擔風險。比如,父子的交流更多是屬於觸覺性的,舉高高,撓痒痒,把寶寶抱來抱去,和孩子做一些劇烈的身體接觸遊戲或一起翻滾。
讓寶寶覺得:爸爸常常來了又走,但當他們在的時候,就有刺激性的活動、新鮮事、冒險!
6、管理情緒
爸爸在與孩子玩耍時,往往比媽媽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奮和不可預測性。
有研究人員認為,爸爸這樣的「粗暴對待」,可能有助於孩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看,爸爸帶孩子好處多多,今天年輕的爸爸們也大多願意參與孩子的生活。
不過,爸爸們也有爸爸們的委屈。
而且,爸爸們還通常「不善言辭」,心裡想啥,嘴裡從來不說,弄得孩子、妻子都不理解。
「Zero to Three」(一個專注於兒童發展的不同學科的領先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曾做過一個調查,正是關於年輕爸爸們的想法和感受。
雖然調查的對象是美國的父母,不過我給我愛人以及周圍的男性朋友看過,發現有些內容對中國的爸爸也是同樣適用的。(不知道爸爸們覺得怎麼樣?歡迎把感受寫在評論里)
1、我喜歡做爸爸,我覺得我做的很好
「我尋求育兒建議和信息,並不意味著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即使我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答案,我也願意更多地了解育兒方式」。
「我很想看到更真實的媒體描繪爸爸如何應對育兒挑戰。」
2、我是爸爸,不是豬隊友
「當我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不要以為我是臨時助手」;
「他們需要我,我喜歡做爸爸。當我成為父親時,我覺得自己的生命開始了。但是,我經常被陌生人,家人甚至孩子他媽媽批評。」
「當我感到壓力和不堪重負時,我覺得我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像大多數爸爸一樣,我不是為了榮譽,但我沒有得到我應得的榮譽。」
3、如果我沒有和孩子親密接觸,不要以為是我不想這樣做。
「其實我們中有很多人想要更多地參與照顧孩子,我們正在努力想方設法。」
「但很多時候,正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讓我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離。」
4、「媽媽群」很常見,「爸爸群」幾乎沒有
「相比聽專家的意見,我更想和其他的爸爸們聊一聊,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
我想聽聽其他的爸爸們分享自己的養育方法,看看他們是不是也有養育失敗的時候,他們是怎麼面對的。」
「如果我知道更有效的育兒策略,我一定會嘗試著用用。」
5、我希望我的孩子尊重我,不要害怕我
「我知道像打屁股這樣的方法效果不好,我也想知道更有效的方法來教導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
「我可能沒有看到好的榜樣,我確實想要看到正面的例子,獲得有效的方法。我想要做對。」
6、我知道我的一切言行,都會影響孩子
「我知道,我的孩子會學習我的一言一行,我知道我是孩子重要的榜樣。這既讓我激動,又讓我有點害怕。」
「我希望我的女兒懂得自己的價值,以後長大了不要自輕自賤,不要被壞小子騙了」。
「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夠成為一個善良、負責的人」。
如此看來,當爸爸也不容易,真是「壓力山大」。
只是,我們的社會,不論古今中外,人們都傾向於認為「為人父母」是生命中最大的喜悅。
一旦有了孩子,每個人都會跟你說「恭喜恭喜」,這樣一來,即便自己手忙腳亂,因為孩子而感到苦惱,都不太好意思說出來了。
事實上,因為孩子而感到苦惱,並不是你的錯。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確實有研究顯示:
罪魁禍首,仍然是為人父母所帶來的日復一日的壓力。
相比沒有孩子的同齡人,做了父母的人自由更少、憂慮更多,要處理的煩人家務也更多。
為人父母,把「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延伸到了「爸爸」、「媽媽」,這一轉變過程可能給夫妻關係帶來長遠的影響。
於是,對於很多夫妻而言,有了寶寶的那段時間,婚姻的滿意度比其他任何時候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