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人對於美國電影最直觀的印象是夠大膽,什麼都敢講。無論是對種族階級問題的批判與揭露還是對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的評價,它都敢於用電影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綠皮書是最近很受歡迎的一部電影,豆瓣給出的評分很高。它講述的是擁有超高鋼琴演奏能力的黑人唐.雪利即將要去美國的南方巡演。他需要一個司機將他安全送達表演目的地。於是他找了一個義大利後裔的白人托尼當他的司機。他們的故事發生在旅途,他們的友誼也因這次旅途而產生、發芽、壯大。
作為講述種族、階級的題材,很多的影迷都會聯想到另外一部電影《觸不可及》。這也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好電影,影迷們會不知覺得將兩部電影放在一起比較。誠然它們的故事情節、人物身份、思想主題都有一定的重合與相似,不過這兩部都是獨立的電影。《觸不可及》是講述富有的白人和在底層生活的黑人之間的友誼故事。就像片名所講的那樣,他們之間存在一條鴻溝,身份、地位、財富、膚色將他們隔開。他們就像兩個世界的人,遙遙相望,觸不到對方的世界。
而《綠皮書》在人物設計方面有些特別。黑人唐.雪利擁有良好的教養,有著和白人上層階級擁有的財富,他文質彬彬,西裝革履,從事高尚的藝術職業。白人托尼生活在底層,在夜店裡面當打手,每天需要為生活而奔波,文化水平不高,這點從給他摯愛的妻子寫信的事情就看出來了。唐.雪利擁有上層白人擁有的一切,唯獨膚色,同樣的,托尼雖然是白人,可是他自由奔放、不拘小節,更像一個黑人。他們兩個因為膚色的錯位而產生的化合反應比同類型講述種族、階級問題的電影要更加特別一些。也許正是因為這一種錯位,他們兩個的鴻溝反而不明顯,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人。這也為他們之後建立深厚的友誼做了鋪墊。
說起這部電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歷史背景。美國自稱自由、民主,是民族大熔爐。看似人人平等,其實顏色歧視問題非常嚴重。美國的南方是種顏色視特別明顯的地區,這個和歷史遺留下來的黑人奴毅制有大的關係。影片中的唐˙雪利正是要前往這些地區去巡演,途中他遭遇的各種不公和歧視是可想而知的。那些白人表面對他表示歡迎,在演出會上對他進行了隆重的介紹。可是一下台呢,各種怠慢、不屑原形畢露。托尼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氣憤,曾經好幾次因為想要幫唐.雪利而大打出手。其實,他不知道他正在無意識地改變著他對黑人的看法,他漸漸從一種固定的、帶有偏見的觀念中跳出來。托尼的轉變其實也代表著當下一些白人對於黑人的重新定義。這其實也是種族的和解表現。
這部電影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真實。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它需要將生活加工,這樣才能成為藝術。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的事件,它在保留現實片段的同時,又真切的用藝術的手法,通過電影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族、階級問題。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唐.雪利的車拋錨了,托尼在修車的同時,他下車看外面的風景。他恰好看到一群和他一樣膚色的人在烈日下勞作。他們都是大莊園的工人,此時他們也正在注視著唐.雪利。這樣的對望,像是來自於兩個階級的對望,明明對方近在咫尺,可是卻遙不可及。明明他們擁有同樣的膚色,可是卻無法融合。以至於到後來唐說他融不去黑人的團體,白人不肯接受他,他發出我到底是誰的疑問。
所有的疑問不一定都是有答案的。像現在的種族、階級問題一樣,有答案去解決嗎?可能還沒有,可是這樣不妨礙我們直視這些問題。
作者:阿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