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人家的幼兒教育,無非是教給孩子一些語言,數學,以及常識方面的知識,條件好一點的會上鋼琴,繪畫等興趣班。
有些執著的家長呢,會天天逼著3,4歲的孩子學習語文,數學,英語,因為這些家長們認為這三門課關乎中考和高考,應該儘早學習。
這樣的教育方式,究竟對不對呢?
小編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現在也過著普通小日子的科研狗,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用共同研究者的身份,去參加一些高大上的會議,順便靠著自己愛聊天的性格,打探一下學術精英和企業精英家庭的育兒方式。
這些精英家庭注重的教育里有三點,竟然是我們普通人常常會忽略的。小編認為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所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關於錢的教育:
很多人以為是老生常談的關於節約用錢啊之類的,其實不是的。當教授建議我:應該讓孩子從小認識錢,並教會他花錢的時候。
我腦子裡的迴路是這樣的:教3歲孩子花錢,這不主動培養孩子亂花錢的習慣嗎?不行不行不行!
後來從教授們聊天的內容才明白:從小認識金錢是非常必要的。大體意思就是:一個對錢無感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李嘉誠巴菲特之類的。
對錢的感覺,代表慾望,進而會演化出抱負。如果完全對錢無感,對錢背後所代表的價值無感,那很可能成為啃老族,這應該是精英家庭最怕的。
從小認識金錢,了解錢能買到哪些東西,熟知錢背後的實質,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起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的觀念。
比如教孩子認識每種面額的金錢,甚至不同國家的貨幣,告訴孩子哪個幣值大哪個幣值小。
帶孩子去超市,讓孩子自己付款。超過限額就必須下次再買,因為要用之有度。
孩子想要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可以通過勞動換取,這叫取之有道。而孩子在路上撿到的硬幣則要交給警察叔叔,因為取之無道。
總之,生活中有太多小細節,可以教給孩子如何掙錢,如何用錢。這些機會我們不能白白浪費了。
小編平時去國外開開學會,會剩下零星幾個刀啊歐什麼的,剛開始兒子對這些鈔票很無感。那我拿出100刀,告訴他可以從家門口自動販賣機買100盒果汁的時候,他眼睛明顯亮了,循序漸進嘛,陪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貨幣,也是一種樂趣呢。
二:關於地圖的教育:
我小時候所幻想的上層家庭,應該是掛著超大的世界地圖,或者擁有3D的地球模型。長大了才知道,原來真有這樣的家庭,有錢人的世界真心捉摸不透啊!
其實這裡面,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當胎兒在媽媽子宮中的時候,他最感興趣的事,是到處踢踢弄清楚子宮的邊界,而不是數自己今天尿了幾泡。
等胎兒出生後,他們感興趣的,依然是探索世界的邊界,而不是什麼ABC和123。當你逼著孩子學英語,孩子一頭霧水,他不知道英語是啥,為何要學?
當你拿著世界地圖,告訴他,這裡是美國,這裡是英國,這裡是XXX,那裡也住著人,他們講英語,我們下次要去那裡旅遊,所以你要學英語。
那孩子絕對是學英語猴急猴急的。
當我們認為知識決定視野,所以逼著孩子學知識的時候。精英家庭卻認為視野決定知識。
有了廣闊的視野,才有去看一看的慾望,有了慾望和野心,才有學習知識和本領的動力。
話說地圖啊,地球儀的其實也不貴,像小編就主動買了,現在已經教兒子認識20幾個國家了。
當兒子指著地球儀上一個點,非要小編全家旅遊的時候,小編捏了捏自己的錢袋,露出了為難的神色!(硬傷哭會先)
不過說實話,如果有條件,還是建議帶孩子出國旅行,對孩子成長非常有幫助,尤其是抱負的成長。
三:關於整理的教育:
我原以為,富人家都是有保姆來整理家的,後來才了解到,原來他們的小孩,從3,4歲開始,就是自己整理房間的。
他們很看重培養孩子的整理能力,都相信: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句話。後來我漸漸琢磨這回事,還真琢磨到一些道理。
像我平時的工作,寫論文,不就是整理自己的算法和實驗結果嘛!整理得漂亮,通過審核就能見刊。整理得不漂亮,就得打回重改,來來回回折騰。
其實這些精英出身的父母,是在培養他們孩子Organize的能力(翻譯成中文的組織有些詞不達意,感覺整理又相近一些,但還有些意猶未盡,所以此處用原詞,下文我們用整理代替)。
縱觀世界,縱觀人生,處處都離不開整理。玩過的玩具不整理,就會丟失或者弄壞;學過的知識不整理,就會忘記遺失;周圍的人際關係不整理,就會矛盾四起。
生活不整理,就會髒亂差;婚姻不整理,就會變了味;人生不整理,就會走迷失。一個從小可以把玩具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孩子,一生都不會過得太差。
整理,搭配,美感,這三個相輔相成,讓孩子從小學起,這樣的教育不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