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小孩早就不穿紙尿褲了?自己家小孩明明會自己上廁所,可是晚上不穿尿布就是會尿床?生氣訓斥小孩,苦口婆心教育可是就是沒有效果?爸爸暴脾氣已經開始棍棒相加,結果反倒越來越嚴重?其實小孩夜尿是有科學解釋的,瞭解夜尿原理,再引導孩子戒尿布,就可以輕鬆摘掉小尿布,還床單乾淨整潔啦。
我聽完搖搖頭,其實,4-6歲孩子,有些真的還是沒法控制膀胱,要戒晚上尿布,不能用懲罰的,要用一些漸進的方法,「頻尿及夜尿」的真相,整理給大家
孩子本來白天已經不用尿布了,但突然之間白天變的很頻尿,可能剛尿完,結果10分鐘或30分鐘後又想尿,但尿量不見得很多,尤其好發於3至8歲的 成長中的孩童。
對於頻尿的孩子,他們不一定是沒有尿乾淨,而是可能他的膀胱太過敏感了,醫學上稱為「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
兒童有膀胱過動症的比例大約是15~20%,男生比率較高,隨著年齡會逐漸下降,5歲大約23.0%,到了13歲約會降至12.2%。
如果真的是膀胱過動症造成的頻尿,那麼白天膀胱的容量訓練、給予足夠的時間環境將尿排空就很重要。
另外控制飲水量,白天規律喝水,越接近睡前就儘量不喝,會刺激排尿和頻尿的飲料也應盡量避免,例如含咖啡因、巧克力、柑橘類或碳酸飲料等等。大約有50%的孩子經由這樣的行為介入,都會有不錯的改善。
要改善心理因素的頻尿,重點當然就是解除壓力源了。片中的例子,其實也許媽媽和老師自然看待,反而才是正解,因為孩子自己也會對於頻尿感到懊惱的,大人越不將頻尿看成一回事,孩子也就會越不在意,就心理層面而言,反而壓力解除。
因此建議大人可以先都靜觀其變。真正該注意的是一開始造成頻尿的導火線,如前面我們提過的環境適應、課業壓力……等等,陪伴孩子調適這些壓力源,幫助放輕鬆,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而言,孩子在4歲前白天膀胱就可以控制還調節的不錯,但夜尿的部分通常就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大約5到7歲才有辦法好控制好。根據統計,5歲的孩子大約有15%還有尿床問題,(或夜尿、夜晚尿失禁,也就是醫學上稱的遺尿)。
所以,7歲前請不要一直煩惱孩子會尿床,這都在正常的發展範圍內,別自尋煩惱,」隔壁家小明4歲睡覺就不用尿布了,你應該要……」,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時候未到!
這通常是最先且最必要採取的方法,父母必須瞭解:
1.夜尿是普遍的:有16%的五歲孩子ㄧ周至少有ㄧ次的夜尿。
2.不要懲罰:夜尿不是孩子或照顧者的錯,孩子不應該因為尿濕床而被責罰。
3.會改善的:夜尿問題通常會隨著時間而解決。
4.小撇步解決尿濕床的困擾:尿濕床而造成的影響是可以減少的,例如使用防水保潔墊、產褥墊、防臭劑,幫孩子換上乾淨衣褲前記得幫孩子清洗一下。
5.善用紀錄找最佳解:利用月曆紀錄下來每晚是否有夜尿,以瞭解哪個方法有效。
6.規律排尿:孩子白天應該規律排尿,睡覺前也要(一天大約4到7次),如果孩子晚上主動醒來,照顧者也應該讓孩子去廁所排尿。
7.注意飲食:有夜尿的孩子,高糖分食物、氣泡飲料和含咖啡因飲料應該要避免,尤其是傍晚之後,如果這些都注意了,依然如此,那麼請避免柳橙汁、人工香料、甜味劑、人工色素(特別是紅色),因為這些東西都會刺激膀胱。
8.調整攝水量比例:一整天的飲水應該集中在早上和傍晚之前,從傍晚開始攝水量就要減少,有些學者甚至建議有夜尿困擾的孩子,早上(7 a.m. to 12 p.m.)應攝取一整天水量的40%,下午(12 p.m. to 5 p.m.)攝取40%,傍晚之後(5 p.m.過後)只有20%。如果只是限制晚上的喝水量,但白天並沒有相對增加,可能導致孩子整日的攝水量不足,反而容易失敗。
9.改善環境:在走道和廁所開小夜燈,讓孩子方便在半夜找到廁所,如果廁所真的離很遠,就要考慮放個小便盆在房間裡。
10.別再用尿布:一直使用尿布、學習褲或拉拉褲,反而容易讓孩子沒有動機想要起床排尿,因此不建議一直使用。
11.請孩子幫忙清潔:如果真的尿床了,早上要請孩子幫忙做清潔的工作,並且請孩子清洗一下,避免身上殘留尿味。
12.膀胱容量訓練:白天想尿尿時,可以讓孩子練習忍一下下,從一兩分鐘開始,以鍛鍊膀胱容量。
13.別嘲笑孩子:千萬別朝笑,也別讓手足嘲笑孩子。
至於要不要半夜叫孩子起床尿尿?答案其實是否定的,雖然媽媽可能覺得這樣不用洗床單棉被,短時間看好像有效,但你中斷了孩子的睡眠,會讓孩子更累,長期來看,對於膀胱控制也沒有任何助益,甚至過度疲累還會有妨礙,所以別再這樣做了!
這通常是治療夜尿問題的第一步,特別是已經5~7歲還每晚尿床的孩子,根據研究動機治療成功率超過七成,而失敗率(兩周內超過兩次夜尿)小於5%,是顯注地比完全不治療來得有效許多。
所謂動機治療,是利用 獎賞制度,讓孩子主動地來參與控制夜尿這件事,首先建立「行為集點表」與「獎勵價格表」(如下圖)
*行為集點表-當孩子成功達成時,給孩子一點
*獎勵價格表-當孩子收集到一定點數時,可以兌換他想要的獎勵品
一開始的目標別訂太高,只要孩子能配合上述的生活習慣改變就好,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繼續配合。
等到開始有幾天可以不夜尿時,再來挑戰練續多天的不夜尿,這可以利用月曆來紀錄(如下圖),連續七天沒夜尿就有獎賞等,逐漸拉長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輔以其他行為療法來幫忙,例如
自我起床法:
主要的目地是教導孩子在白天能感受出自己的膀胱已經脹滿了,進而希望孩子在夜晚也能辨識出,這個方法通常對六歲以上的孩子比較有效。
孩子在每天睡覺前就要練習,假裝現在是半夜躺在床上睡覺,然後假想現在膀胱脹滿,」啊!快尿出來了,快點!」孩子要趕快起床去廁所,如此每天練習。
一段時間後,效果仍不張,你可能就必須每天半夜至少叫孩子起床一次,使用越少提醒越好,例如開小燈 _叫孩子的名字 _摸摸肩膀和臉 _搖搖孩子 _使用鬧鈴,一旦孩子醒了,就應該自己去廁所不要大人幫忙。
鬧鐘法:
設定鬧鐘在睡後的 2~3小時響,提醒孩子去上廁所,不論那時候孩子有沒有尿意,當然也可以自由調整鬧鈴時間至孩子通常尿下去之前。這個方法也建議在孩子較大,已經有動機要改善夜尿再實施。
如果動機治療施行了3~6個月仍沒有甚麼進步,那麼就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處理方法—尿床警報器和藥物控制。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