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男人的成長是一部思想史,女人的成長是一部情感史。
這話放在文藝女神張艾嘉身上尤其合適。
談戀愛如果是一種天賦,那麼張艾嘉可謂天賦秉異。
黃霑戲稱張艾嘉是台灣的「眾人教母」——圍繞在她周圍的男人: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個頂個都是藝壇的「教父」。
就連張艾嘉自己也說:
「不可一日無戀愛,而且總容易愛上有才華的男人。」
方臉大嘴唇,張艾嘉的長相從來都不符合主流審美,卻眉眼彎彎,梨渦淺淺,淺笑嫣然——不可否認,她的文藝氣質是獨一無二的。
出身名門的張艾嘉,從小沒有物質的束縛,玩的肆意灑脫。
13歲去美國讀書就開始談戀愛,一度因交了太多男朋友而被媽媽叫回台灣——結果玩得更凶。
21歲,為男友小生金川與嘉禾解約;
25歲,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嫁給比她大16歲的劉幼林——3年後,離婚。
此次離婚,吵到甚囂塵上的緋聞男主角,正是台灣音樂教父羅大佑。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那時的台灣民歌運動風起雲湧,各路才子擦拳磨掌;那時的張艾嘉,又帥又酷又颯又精神。
專欄作家韓松落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彼時張艾嘉是眾多文藝女青年中一名,而羅大佑不過剛剛出名的創作人,李宗盛白天幫父親送瓦斯,晚上去唱歌。
像張艾嘉在《念念》里說的那一句:「一個人,一生中有幾段情是避不了的。」
她和羅大佑、李宗盛等才子的緋聞真真假假,起起落落,甚至被人稱為才子收割機。
她從不隱瞞與羅大佑的相戀,一直說羅大佑才華橫溢;卻說只拿李宗盛當小弟。
若干年後,三人同台
據說這三個人生日都在一起。
李宗盛是58年7月19日。
羅大佑是54年7月20日。
張艾嘉是53年7月21日。
張艾嘉的經典歌曲和這兩位音樂教父息息相關。
《愛的代價》是李宗盛為她量身打造: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若干年後,年過花甲的二人再度唱起《愛的代價》,李宗盛潸然淚下。
《童年》則是羅大佑的五年的壓箱底之作,而羅大佑的《小妹》,正是公開送給張艾嘉的。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未來。」
為文藝而生,還是為愛情而活。此處,我只想感嘆那個神奇的年代……
在魯豫一期採訪中,被問到這些年有沒有什麼遺憾,張艾嘉脫口而出:沒有。
是的,這個女人真的活得恣肆汪洋,半輩子做了別人幾輩子也做不完的事情。
想當演員就去演戲,管它台灣還是香港,金像獎、金馬獎影后拿到手軟。
想唱歌就出唱片,《愛的代價》《童年》等經典曲目,至今仍被傳唱。
想當導演就拍電影,《203040》《最愛》、《相親相愛》等作品皆是佳作。
想愛誰就愛誰,想結婚就結婚,想離婚就放手。
如果這都不算什麼,張艾嘉還有最驚世駭俗的一個舉動:想生孩子就去生。
1990年,37歲的張艾嘉未婚生子,生下兒子奧斯卡,並且對孩子的父親閉口不提。
在那個遠不如如今開放的年代,未婚生子的張艾嘉一時掀起軒然大波,人們猜測紛紛——那勢頭比張柏芝神秘的第三胎有過而無不及。
直到一年後香港富商王靖雄離婚,火速與張艾嘉結婚,這段令人唏噓的」小三上位「史才浮出水面。
一時間,文藝女神張艾嘉的形象幾乎跌入谷底。
「做第三者一定有壓力,我媽媽很不喜歡,覺得我很不應該...我很長時間都感到內疚。」
這些年,在愛與婚姻的漫漫征途上,她幾乎把自己活成了標本。
好在,時間永遠是良藥。不管是哪段情,哪種傷,終會隨風而去。
如同《愛的代價》里唱的: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讓往事都隨風去吧……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作為導演的她曾說:我拍一個女人,就要拍出她滔滔的一生。
其實,她自己的一生才真是濤濤……
60歲時,她出了一本書《輕描淡寫》,書中寫道: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這裡面的睿智通透,舉重若輕——必是經歷過滄桑往事,才能輕淡如煙;必是有過昔日的濃墨重彩,才有了今天的輕描淡寫。
如今,66歲的張艾嘉依舊眉目生輝,眼眸清澈,姿態輕盈,即使霜染鬢髮,也是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