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上班有半年的寶媽小美最近太煩了,上班的壓力劇增,回到家也沒有消停時候,孩子見了她就開始各種撒嬌各種鬧,婆婆的話也言猶在耳,「只要你一回家,孩子馬上就不乖了,不行我就帶她回老家吧」,婆婆的話很明顯,小美把孩子給寵壞了,這樣下去怎麼行?你也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嗎。
這 段時間,張姐也很反常,以前最討厭加班的她,現在總是待到很晚才回去。
私下聊天時,她說: 「兒子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每次我下班回家,他都樂得不行,一直黏著我。」
聽到這句話,我心裡咯噔一下,完了,這老母親肯定又要開始炫耀親密母子情了。
沒想到,接下來她的話,聽得我眼淚都快出來了:
黏人沒問題,可都五歲了,還總鬧著讓我抱。
有時下班回來太累,奶奶說給他洗澡,結果拖都拖不過去,還拿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氣得婆婆沖我發火,說都是我慣的,我上班不在家的時候,孩子乖得像個小大人一樣,一點兒也不鬧,還說我不如等孩子睡著了再回來,就沒這麼多事了。
話沒說完,張姐的眼眶都紅了。
「我的孩子,我的家,難道我回去還有錯了?難道以後都不能讓孩子看到媽媽了?」
媽媽不在,孩子就是乖寶寶; 媽媽在,孩子就變成淘氣包。
同一個孩子,如此判若兩人的表現,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教育方式出了Bug?
《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前段時間,暖姥姥對我的意見很大。
因為老加班,所以經常回家都八點多了。每次回家一開門,都能看到暖暖驚喜的小眼神:「哇!媽媽回來了!」然後立馬膩過來各種要求我陪玩。經常玩到9點了,暖暖還不想去洗澡睡覺。
但是當我出差時,晚上不放心打電話回家的時候,暖姥姥的彙報卻都是:「你不在家暖暖特別乖,很早就洗澡睡覺了,比你在家的時候乖多了!」
所以,每當我在家,暖暖玩到很晚也不想上床睡覺的時候,姥姥就對我氣不打一出來。
「只要你們一在家,暖暖就不乖!根本不聽話,各種倒毛!還不如你們晚點回來,等暖暖睡著了再回來!」
雖然我也理解規律的作息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但這些話,還是會讓我感到有點委屈。畢竟我也很想跟暖暖玩啊,怎麼就不讓回家了嘛!
可跟我在一起,暖暖經常秒變「小惡魔」,我也真是沒辦法。
除了睡前儀式每個環節都延遲,往往我都快把自己哄睡了她還不睡外,還有很多被暖姥姥斥責的「罪狀」:吃飯要喊好幾遍;一個勁地要吃垃圾食品、不給就哼哼唧唧撒嬌耍賴;明明自己能跑能跳了,還非賴在我懷裡要抱抱……
明明我學了那麼多早教知識、育兒理念,應該是我帶的時候孩子最乖不是嗎?怎麼她偏偏就不給我面子?
事實上,有同樣困惑的媽媽可不止我一個,我曾在公號後臺接到過不少類似的留言:
「孩子黏媽媽」,果然都成了咱們當媽的罪名了,還引發了不少家庭矛盾。那些平時都聽話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真正點醒我的還是暖暖。
前幾天,因為在全國做三周年慶的城市分享會,我出差了一周才回家。一連幾天哄睡暖暖都特別難,我也累得不行,氣不打一處來:「怎麼別人哄你就睡,媽媽哄你就不睡!要不你自己睡,媽媽不陪你了。」
暖暖被我批評,癟著小嘴,委屈地都快哭了: 「因為我想媽媽!」
一下子,我的鼻子酸了。
我突然明白,孩子所有的「秒變小惡魔」的行徑,都是她在用種種彆扭的方式,在呼喚我的關注,在表達對我的需要和愛啊!
細細總結了一下,孩子容易在有媽媽的場合表現得不聽話,大部分都是這些情況。
1.媽媽平時能給寶寶高品質陪伴,但偶爾沒能做到
這個就像我自己的例子。平時暖暖在我這裡感受到了充分的愛的滿足,但是出差打亂了我們之間形成的這種良性連結,她會擔心、會害怕、會反復用各種方式來試探和確認我的愛沒有變。
那麼,為什麼說「偶爾沒能做到」呢?因為經常不能給孩子高品質陪伴的媽媽,她們和孩子之間的連結已經徹底斷掉了,孩子反而會對媽媽表現得比較平靜、冷漠、無所謂。
所以,孩子吵鬧黏人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漠視孩子發出的信號,應該立刻給予積極耐心的回應。
如果你嫌煩嫌吵,對孩子吼:「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孩子也能安靜下來,但卻是你和孩子之間產生裂痕為代價換來的。
2.寶寶特別累,特別煩躁的時候
我回憶了一下,暖暖在特別累、特別困、特別煩的時候,往往很容易黏人吵鬧。因為生理上的疲憊、心理上的混亂讓她沒有足夠的意志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想一想,無論你平時在外人面前表現得如何端莊賢淑大方得體,但是特別累和煩躁的時候,是不是也希望那個最懂你的人陪在你身邊,任你撒嬌甚至無理取鬧?
孩子也是這樣啊。媽媽是能讓她感覺最安全最放鬆的人,那麼她在媽媽面前,有那麼一點不懂事、一點不乖,又有什麼不可以?
3.寶寶在分離焦慮期產生焦慮、矛盾和挫折感
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Mahler)認為:6個月到36個月大的嬰兒處於分離期,這是一個微妙複雜而又多變的心理過程。
6-10個月的小寶寶,進入了身體分化期。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共生的一個整體,媽媽是另一個人。
10-16個月時,小寶寶從會爬到會走,他的世界比以前開闊多了,他也樂於去探索新的世界、去嘗試運用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實踐期。
而 16個月到24個月,被稱為是和解期。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也常常會感覺到焦慮、矛盾、挫敗、無助。他怕黑、怕一個人呆著、怕跟陌生人打招呼,甚至初學走路時的熱情也沒有了,非要讓人抱著走。
注意觀察下,和解期的孩子,往往會格外黏媽媽,甚至會跟媽媽起衝突、鬧情緒。
所以,如果你和曾經的我一樣,因為孩子「不給自己面子」而疑惑或生氣,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