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呆在草叢中,將兩條前腿合起來舉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誠地做著禱告——這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
然而,螳螂卻是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當其他昆蟲進入它的攻擊範圍,它先前那「虔誠」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碩大的眼中閃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動的獵物不放,一旦時機成熟,兩把大鍘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彈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獵物身上,獵物來得及做的不過是抽搐幾下或掙扎一陣。接下來,螳螂會用它並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點一點地把獵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對螳螂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價值的器官,比如一節觸鬚,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螳螂兇殘,但又美麗,形態千奇百怪。在溫帶地區,螳螂種類相對較少,體型較為簡單;但在熱帶地區,螳螂的種類就豐富多了,體型也變得怪異複雜,而且個個都是高超的偽裝大師,無論植物的花、葉、枝、樹皮……都是它們模仿的對象。有了巧妙的偽裝,螳螂只需靜伏不動,不管天敵還是獵物都很難發現它們。
螳螂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合適的溫度和較為豐富的食物來源,螳螂便可以過得逍遙自在。在我國,已知的螳螂種類有100多種,全世界大約有2000多種螳螂,它們雖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但個個都是地地道道的「蟲子殺手」。
在溫帶地區,螳螂通常一年只繁殖一次,以卵塊的形式越冬;
而在熱帶地區,則全年都可以見到各個年齡階段的螳螂。卵粒的孵化與溫度高低有著直接的關係,只要溫度合適,卵粒便開始發育,在極短的時間內,發育健全的小螳螂——若蟲便會相繼從擁擠的卵塊中湧出。不同種類的螳螂,其卵塊的形態差異很大,但都會在頂端有兩排交替排列的小「屋蓋」,兩端有小孔,若蟲要想鑽出卵塊,小孔是它們的必經之路。
在初到世上的若蟲身上看不出一點螳螂的影子,而是更多地保持了卵粒的模樣。很快,它們完全鑽出卵塊,靠尾部的一根細絲和卵塊相連,將整個身子懸吊在空中。幾乎與此同時,第一次蛻變開始了……掙脫了卵膜的束縛,小螳螂終於顯出了本相,看上去已和父母相差無幾,只是還沒有長出翅膀,頭部的比例也顯得較大。
等到整個身子稍微乾燥堅硬些,小螳螂便爬到附近的枝葉上歇息一小段時光。這時,處在幼齡階段的小螳螂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攻擊,它們既沒有足夠強壯的體魄來保護自己,忍受飢餓的能力又十分有限,為了填飽肚子,常要東奔西走,這使得它們很容易將自己暴露在天敵的面前。因此,很多螳螂幼體都無法順利長到成年。
對於小螳螂來說,多汁的蚜蟲是再好不過的食物了,數量眾多,沒有什麼反抗能力,很容易就能抓到。當然,小螳螂並不只會欺軟怕硬,飢餓難耐時,它們也會向和自己身體差不多大甚至更大的獵物發起攻擊,而此時它們就顯露出了它們父母的兇悍模樣。小螳螂跳躍能力很強,身體也很輕巧,有時一陣風就能把它們吹到數十米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它們進行擴散。對它們來說,或許另一個地方會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隨著身體的增長,小螳螂的軀殼變得越來越堅硬,對飢餓的忍受力也逐漸增強,七八天不吃東西也不會有大礙。漸漸地,它們變得不愛活動,整日呆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等候獵物的出現……
受外骨骼的約束,小螳螂只要不蛻皮,身體便不會有大的增長。隨著小螳螂不斷地進食,軀體表面看似平靜,內部卻發生著激烈的變化。只要營養狀況良好,時機成熟,小螳螂的生活便會揭開嶄新的一頁——蛻掉舊的「外衣」。擺脫舊皮的束縛後,小螳螂褶皺的新皮暴露在空氣中,充分吸收水分,然後舒展開來,小螳螂一下子魔術般地長大了許多。晾乾身體後,它們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求得生存並不是件輕鬆事,螳螂始終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做著微妙的權衡。酒足飯飽之後,即使是重量級獵物,螳螂也不會花大力氣去捕捉,相反地,它們會在那些送上門來的大個子面前連連後退。如果餓了幾頓,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是隨風而落的一片枯葉也會勾起它們極強的捕食慾望。此時此刻,就算是個頭比自身還大的蝗蟲、螽斯,
螽斯
它們也毫無畏懼。當然,捕獵過程並不輕鬆,這些大傢伙擁有強大的身體優勢,它們那強有力的後腿和巨大的上顎對螳螂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螳螂硬是憑藉兩把有力的「大刀」——捕食足死死卡住獵物不放,有時搏鬥過程會從枝頭一直「滾戰」到地面,只要沒有受到重創,飢餓的螳螂會誓死制服獵物。
在螳螂眼裡,只要是移動著的物體便是它們捕捉的對象,毫無門類之分,不僅僅是昆蟲,青蛙、小蛇、小型哺乳動物等,都有可能成為大型螳螂的食物,甚至連同類也經常被列入它們的「菜單」中。在捕獵過程中,螳螂必須十分小心,因為在許多種類的獵物身上都有可怕的反抗「武器」,比如蜜蜂的毒針,螽斯的大顎及長滿硬刺的後腿……隨便被哪一種擊中,螳螂都會有生命危險。於是,螳螂的那對特化的捕食足便充分顯示了它們的作用。捕食足分為三節:末端的兩節上長滿大大小小的硬刺,相互咬合得非常緊密,一旦獵物被夾住便很難掙脫;連著前胸的一節控制獵物跟螳螂身體的距離,可以防止被反撲的獵物傷害。
有趣的是,一些獵物看起來十分威猛,實際上外強中乾。比如一隻大蛾子,它不停地撲動著超出自身軀體數倍的兩對翅膀以誇大自己的體積,但實際上這種附屬物並不會給它增加反抗能力。螳螂仿佛深知這一點,雖然蛾子看起來很大,但螳螂卻對它們十分感興趣。飛蛾的大翅膀一旦被螳螂的捕食足夾住,便會立刻停止撲動,接下來便只有任由螳螂宰割了。
在捕食昆蟲時,螳螂通常會先用兩把「大刀」卡住昆蟲的胸部,因為昆蟲的活動中樞都集中在胸部,一旦胸部被控制,昆蟲就無法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