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泠春拍LOT3896 錦鬆成交價RMB:112.7萬
在日本的盆栽界,一直流傳著極有來頭的兩盆貴重盆栽,都是蔣介石培育過的,而其中的一盆就是在西泠舉槌的這盆錦松。對於國內的盆景藝術拍賣來說,2014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拍賣公司開始涉足這個板塊,且表現不俗。隨著後來幾年的市場深耕,如今盆景藝術已逐漸成為了拍場上的新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青睞。
而提到盆景藝術在拍場的推廣,西泠拍賣的感受不容錯過。據悉,截至目前,該拍賣行共為藏界呈獻了570餘件盆景精品,專場平均成交率均超過80%,單場平均成交額近900萬元。在專場成交總額方面,2016年全年較2015年增長了45%。
2016西泠秋拍LOT3369 黑鬆成交價RMB:97.75萬
西泠拍賣盆景部經理葉為民從他以自身職業角度出發,闡述自己對「藝術融入生活」的理解中不難看出,雖然時代在變,但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詩情畫意生活的中國式傳統審美需求一直存在。也許,作為一門包含了園林藝術、文學、繪畫、雕塑、 園藝栽培等多個學科知識的綜合藝術,「門檻」要求讓盆景收藏的普及稍顯小眾。然而,走近自然,感受藝術與生命的律動,人人都是平等的。
名人之愛
縱觀這幾年亮相過西泠拍場的盆景,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在2015年春拍中推出的一盆錦松。在日本的盆栽界,一直流傳著極有來頭的兩盆貴重盆栽,都是蔣介石曾培育過的,而其中已知的保存至今的一盆,就是在西泠舉槌的這盆錦松。
五百年的樹樁
辛亥革命期間,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當時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蔣介石曾經孫中山引薦寄宿在梅屋莊吉府上。梅屋莊吉是日本明治末期在日本電影界掀起過巨大旋風的風雲人物,同時他也是孫中山的盟友和辛亥革命資金來源的重要支持者。當年, 梅屋莊吉的盆栽棚上有許多的名樹佳木,但傳承下來的這盆錦松,則是蔣介石1909年至1911年寄宿梅屋府上時,閒暇培育澆水的錦松,尤其珍貴。日本1991年出版的《近代盆栽》、2009年出版的《近代雜誌》與由日本盆栽協會發行的《昭和盆栽譜》中,都曾對蔣介石與此盆景的淵源有過詳細的記錄和報導。該錦松為日本貴重盆栽登錄樹,登錄番號第533號。
門道頗多
之所以能夠關注到類似上述這樣一些極為珍貴的、背後蘊含著近代歷史名人之愛的盆景, 是因為出於專場設置和徵集的需要,不斷挖掘和梳理不同的盆景藝術流派,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推動與觸動。
六百年的山採真柏,舍利幹與表皮完美結合,小林國雄得意之作
實際上,中國盆景有多種多樣的造型式樣和風格流派。造型式樣中有單幹、雙幹、多幹式,懸崖式、提根式、斜幹式、曲幹式、附石式等等;風格流派分為蘇派、浙派、徽派、嶺南派等等。比如浙派盆景以鬆、柏為主,尤其是五針松,採用蟠紮與細修精剪相結合的造型技法,對柏類的主幹作適度的扭曲,剝去樹皮,以表現蒼古意趣,並且善於用枯乾、枯枝與茂密的枝葉相映生輝,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蘇派盆景則講究古雅,強調製作精細,靈巧人微。同時也深受蘇州古典園林的影響,故而有人稱蘇州盆景是濃縮了的蘇州園林。另外,蘇派盆景還會運用到中國繪畫的畫理,講究整個盆景的畫面意境。
而來自於廣東的嶺南派盆景,則是從明代開始形成的,受嶺南畫派的影響,將自然界參天大樹的風姿神韻,用「縮龍成寸」的手法,精心栽培,經過千百次銳意裁剪,把優美的自然景物「濃縮」在咫尺小盆之中,酷似自然,又高於自然。
讓生活更「詩情畫意」
在陪伴愛好盆景藝術的藏家走過了兩場專場拍賣後,西泠拍賣進一步推出了其他類型的盆景佳作,如梅樁盆景、杜鵑盆景和蘭花盆景等。例如2015年秋拍的封面,是一件年逾500年的上品巨型梅樁,直徑長達80釐米,整樹高1.5米、寬2.6 米,以28萬元起拍,最後以40.25萬元成交,創下了梅樁盆景拍賣新紀錄。
2015西泠秋拍LOT1431 梅樁成交價RMB:40.25萬
盆景藝術是融合了園藝學、美學、文學、繪畫,甚至歷史等為一爐,讓人因景而產生聯想的藝術。梅樁盆景即以傳統的中國畫為基礎,按照畫家對梅花的總結:勁節如鐵,枝梢長如箭,短如戟,如龍角、鹿角、弓梢、釣竿;上有餘則結頂,地若窄而無盡。梅花講究貴老不貴嫩,貴曲不貴直,貴瘦不貴肥。梅樁盆景結合梅花生長的自然特性,取意造景,最後達到詩情畫意為目的。
2015西泠秋拍LOT1435 杜鵑成交價RMB:7.015萬
2016年,西泠秋拍又進一步引入園林景觀樹,擴大盆景專場的外延,園林植物的培植,不僅講究陰陽、四季,更重畫意詩境,亦反映了民族的「花語」。盆景,小,可置於案桌,大,可擺放庭院,在不同的情景中,都是對自然界各種樹木花果、風姿美態的再現。
盆景是人們生活藝術化的體現,之所以推出這樣的專場,目的就是想讓盆栽雅玩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其得到和發揮應有的價值。從歷年盆景專場拍賣來看,盆景藝術已經成為中國普羅大眾高雅生活藝術中的一部分了。這一拍場的新星不光是在南方市場, 在全國都引發了關注與人們對於「藝術融入生活」的認同。
原文:清玩之風徐徐來——王菁菁
資源出處:《中國收藏》2017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