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娘家,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原則。不管結了婚沒結婚,你都要明白一點,人要為自己而活。
面對一味只知無底線索取的家人,習慣性把自己所有都交出去的人,註定一生會活得相當悲哀與無奈。
肖歡中專畢業就出來城市打工,她家經濟情況不行,父母就是農民。雖說自己不知進取,一輩子呆在家裡貪圖安逸,覺得每餐有碗飯吃就夠,但對於家裡的兒子,卻又寄予無比之大的希望。
這個男孩子比肖歡小整整10歲,算是父母老來得子,歡喜的不得了,當成寶貝疙瘩一樣呵護著長大。對於一般的農村家庭而言,家裡有個男孩子,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走出去,自己的腰杆才能挺得直,才能說得起話,不被村民議論,才能在與別人發生爭吵之時,不被別人抓住把柄攻擊,落得憋氣窩火的下場。當然,也才能覺得完成了任務,不會感到愧對祖宗。
在這樣一種大的氛圍與觀念當中成長,又面對著有著這樣想法的父母,可想而知在自己娘家,肖歡的地位是多麼低。
她高中都沒讀完,高二學期一結束,她父母聽說能拿到畢業證了,第三年都是為高考做準備而已,立馬不准她再讀書了,得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幫著補貼家境,存錢給她弟將來考大學(當時這個男孩子才8歲)、到城市干大事、將來娶媳婦,接父母一起過去享福。
其實稍微明白一點的父母都知道,如果兩個孩子年紀相差很遠,家庭情況沒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將大的、有能力考得上大學的孩子先供出來,對於家庭以後整個的發展更有利得多,可她父母不這樣認為。
在目光短淺,自己又自私沒本事的兩人看來,女兒遲早是要嫁人的,花那麼多錢,為別人家培養兒媳婦,是犯蠢,也划不來。要是她出人頭地,屁股一拍走了人,從此不管自己娘家,那就是雞飛蛋打一場空。
還不如趁著年紀小,多去為自己家掙點錢靠譜。女兒反正遲早都是別人家的人,她嫁得好與不好,將來過得怎麼樣,那就不屬於自己應該操心的範圍了。
在外面打工的這10年,肖歡每個月都準時被父母索要生活費,除此之外,還會以各種理由找她要錢。就連自己兒子要買個籃球,都要打電話找她。
一般的人,只會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能夠做到的程度上滿足家人的要求,而從小就被父母成功洗腦,認為對家人無怨無悔付出才是為人子女應該要做的本份的肖歡,總是不懂拒絕,有求必應。
一來二去,漸漸她娘家人就更加理所當然,認為女兒在這個家裡的定位,就是一台自動印鈔機。而他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對她有予取予求的權利,理由就是生了她,將她養到18歲成人,於情於理於法,她都得知道知恩圖報,結草銜環,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肖歡,居然也是這樣認為的。
她不想結婚,一來是沒時間,得集中精力賺錢養家,分身乏術。二來也是明白,在自己弟弟沒有解決婚姻大事之前,她都別想過上好日子。
就算是找到了男朋友,也得時時擔心自己娘家攪和她的婚姻。一棵搖錢樹跑了,這對於一直自己沒有收入、沒有能力、又期待現在還只讀高三的兒子將來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一對農村老人而言,女兒是支撐他到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沒等到兒子接他們去城裡享福之前,自己能過上好日子的唯一保障與指望,自然不會輕意放手。
她雖說從來沒跟自己家人計較過,但也明白,一個一味只知索取的娘家,有對偏心的父母,自己婚姻如何會幸福?
在這些年裡面,她一直努力奮鬥,同時打著好幾份工,終於自己買了一套小房子,算是在城市裡面有了個家,不必再到處租房子漂泊。
當她母親得知之後,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女兒,房怎麼不是你弟弟的名字?」老人氣得直罵女兒自私,不曉得事事替自己弟弟著想。「媽,這是我打工10年買的。」她欲哭無淚。可是她媽媽卻始終埋怨她不懂事,翅膀硬了就不記得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在家人還沒過上好日子的時候,自己偷偷一個人享福呢?你不知道身為姐姐,要凡事都替弟弟打算嗎?要是我們將來死了,你在世上,就只有這樣一個親人了。他過得好,才是你這輩子最大的幸福。」這是老人一慣的論調,可這一次,她卻再也聽不進去了。
三點評價:
自私的人,只知道為自己打算,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死活。其實父母會對同樣是自己子女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態度與做法,主要還是為自己考慮得多。
女兒是外姓人,嫁人之後關係不大。兒子才是最後能養自己一輩子的人,生下的兒女,才會跟自己姓,這才是產生這種不公平情況的最關鍵所在。
再加上原本就偏心小兒子,所以中國有些思想不夠開通的父母,總會習慣性犧牲女兒,將全部好處都堆到兒子身上。說句良心話,不管是哪個子女,都是自己的骨肉,他們的人生也同樣都重要。
千萬不要以道德綁架的形式,將自己的責任推到兒女頭上,影響與破壞他們的人生。那樣,身為家長,你才是失職與失敗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