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懷爾德《日落大道》
比利·懷爾德的《日落大道》一直是好萊塢揮之不去的「噩夢」,該片以已逝的落魄編劇喬·吉利斯的視角進行敘述,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受觀眾喜愛的黑色電影之一,電影劇作家理察·柯利斯稱《日落大道》為「好萊塢最佳的恐怖片」。
但是,這部1950年的經典之作不僅是對好萊塢的嘲諷,還對電影製作的過程進行審視,更向世人發出警示,一部高質量的電影必須忠於好的故事,而不是追求虛榮或過去的榮耀。
《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控訴了製片廠體制對編劇的不公待遇,以及體制下毒害人的機械造星模式。
電影里的人物揭露了電影史上的許多事情,同時也使這個具有警示性的故事對如今的電影製作行業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好萊塢明星體制的黑暗面可以具體表現在《日落大道》中過氣的默片明星諾瑪·戴斯蒙德身上,這個角色由真正的默片明星葛洛麗亞·斯旺森{1}出演。
{1}葛洛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是好萊塢二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票房最高的默片女皇。
《日落大道》中的諾瑪·戴斯蒙德(葛洛麗亞·斯旺森飾)
影片中,諾瑪的虛榮心太強遠遠脫離了現實,她活在過去,看自己的老電影,重新經歷所有過程,企圖喚回已經逝去的東西。
明星體制中最重視的是影像,而諾瑪也僅僅只是一個影像,在虛無的影像中,她無所不在,家喻戶曉。
觀眾會對諾瑪和她的妄想表示同情,因為她是卑劣的電影行業的犧牲品,製片廠把她變成了一個怪物,然後將她換掉,剝削下一位明星,最終被遺忘。
《日落大道》中的諾瑪·戴斯蒙德
我們對諾瑪的情感波動是對好萊塢的一種微妙註解,《日落大道》中諾瑪因拒絕接受自己年華老去而令人厭惡。在歷史背景下,諾瑪是默片明星時代的一個象徵,他們被無禮的拋棄了。
諾瑪的扮演者斯旺森本人就是默片時代體制的產物,比利·懷爾德就這個角色與許多的昔日明星接洽過,包括隱退的瑪麗·璧克馥,結果瑪麗直接拒絕了這個角色。
比利·懷爾德還考慮過梅·韋斯特、波拉·尼格麗,但因為她們的波蘭口音太重而選擇放棄,還有葛麗泰·嘉寶等。
葛麗泰·嘉寶
最終,導演喬治·庫克推薦了斯旺森。
斯旺森無疑是派拉蒙當時的大明星,所以影片中諾瑪說出:告訴他,沒有我,他找不到任何工作,因為沒有我就沒有派拉蒙公司。
斯旺森本人也許不會說同樣的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聲片時代的到來,她不再那麼幸運了,直到她在《日落大道》中凱旋歸來時,這位女演員才獲得21年以來第一次奧斯卡提名。
1950年斯旺森憑藉《日落大道》重回影壇,並獲得奧斯卡提名
此外,比利·懷爾德和製片人查爾斯·布拉克特在創作《日落大道》時試圖向派拉蒙隱瞞影片中所有對好萊塢內部體制的探究,以避免布里恩檢查處{2}的過度審查,他們一次僅提交幾頁劇本供審閱。
{2}布里恩檢查處:在海斯法典下設立的美國電影審查機構,由喬·布里恩設立,喬·布里恩也於 1934年接任法典的執行官。
事後,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傳奇製片人路易·B·梅耶猛烈抨擊懷爾德:你弄髒了自己的窩。無聲時代的明星梅·默里還說:沒人比比利·懷爾德更瘋狂。
比利·懷爾德和他的小金人
最終,《日落大道》憑藉發人深省的獨白和諷刺的辯駁,使飽經滄桑的主角喬·吉利斯呈現出一幅編劇生活的悽慘畫面。
喬·吉利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齒輪,他質疑好萊塢對中等程度獨創性的無理要求,他拒絕公式化的故事,但也不接受真正有創意的故事。
喬·吉利斯
儘管努力工作,編劇們仍然前途未卜,行政人員干涉創作過程中的可能性,如被其他編劇抄襲的風險,以及公眾普遍缺乏對編劇貢獻的承認和尊重,所有這些都可能是導演比利·懷爾德自己的困擾。
畢竟,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編劇,他創作了一個關於編劇的故事,並且可能讓主角喬·吉利斯承載了他的懊惱和沮喪。
正是這種恐懼,這種實際的個人經歷,使得比利·懷爾德開始從事導演工作。
比利·懷爾德
《日落大道》的故事還與與另一位作家有關,那就是22歲的審稿人、編劇貝蒂·謝弗,在影片中她由南希·奧爾森扮演。
與憤世嫉俗的主角喬·吉利斯形成鮮明對比,貝蒂是個滿懷熱情的新人。
貝蒂·謝弗
貝蒂襯託了活在妄想中的諾瑪,她頭腦冷靜、腳踏實地,能夠隨機應變。貝蒂成長於演藝世家,曾經夢想成為明星,但當她失敗後選擇繼續前行,找到了適合她的幕後工作。
影片中貝蒂的昔日夢想與諾瑪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對比,諾瑪正是一個無法面對壞消息或聽到否定回答的人,貝蒂則代表著良好的適應能力。
貝蒂證明,如果你喜歡電影,只要努力工作,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就可以找到方法參與其中。
貝蒂與喬·吉利斯
與此同時,貝蒂纏著喬·吉利斯努力創作一些真正的好作品。
喬暗示貝蒂的高瞻遠矚不過是所有編劇都經歷過的階段,她最終會像自己一樣精疲力竭、經受挫敗,但他卻逐漸開始欽佩貝蒂的激情、直率和慧眼。
貝蒂的糾纏使得喬成為一個更好的劇作家和一個自重的人,如果說比利·懷爾德把他過去的憤世嫉俗投射在了喬的身上,那麼貝蒂就代表了他內心的理想主義。
喬和貝蒂的合作經歷則對應了懷爾德六年前和雷蒙德·錢德勒共同創作《雙重賠償》的歷程,後者也是充滿激情的好萊塢新人。
比利·懷爾德和雷蒙德·錢德勒
《日落大道》中喬·吉利斯和諾瑪做交易,讓他被包養寫一個糟糕的劇本,因為自己已經創造力匱乏,並且囊中羞澀。
然而,喬與貝蒂的相遇顯示出他仍然具有創作原創故事的能力。
最終,喬·吉利斯死去了,因為他已經讓自己深陷於諾瑪的好萊塢,把自己的靈魂和尊嚴出賣給他不愛、不信任的人。
這種形式一開始就宣告了厄運和陰霾,一個死去的人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向我們暗示故事的發展:好萊塢不是藝術家的沃土,它只會把你吃干抹凈再吐出來。
《日落大道》中喬·吉利斯和諾瑪
《日落大道》的一個主旨是試圖抓住過去,把事物永遠停留在過去的樣子,這終將是致命的妄想,就像你明明不再年輕,卻假裝青春尚在。
最重要的是,影片倡導我們直面現實,並且要有理有據,好的敘事和藝術創作離不開對現實和自身的正確認識,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重新認識不斷變化的現實和自我。
電影世界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電影從來不是關於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明星,每一個電影工作者都只是講故事的媒介或貢獻者,即便是魅力四射的明星。
比利·懷爾德揭示了電影幕後工作者所行之事的榮光,這種無名的貢獻可以成為偉大的藝術,前提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而不是受榮譽所驅使。
比利·懷爾德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如下圖),諾瑪看向攝影機,這是電影史上標誌性的時刻之一,這段影像突出了令人沉醉的明星身份的危險吸引力,以及對公眾愛慕的沉溺。
《日落大道》
然而,最後這組鏡頭帶給我們矛盾的情緒,它呈現出諾瑪已經完全陷入了瘋狂,而演員斯旺森也在此貢獻出精彩絕倫令人驚駭愕然的表演。
《日落大道》結尾處諾瑪下樓梯
對於角色來說,這代表著拒絕接受現實;在電影中,這代表了一段精彩的表演,代表了人們為藝術慷慨奉獻時,這部電影能夠達到的高度。
就像大多數黑色電影一樣,《日落大道》開篇時表達出對其主題憤世嫉俗的看法,最終才揭去其尖刻的外衣,表達出它深切貫徹的一些重要理念。
《日落大道》終究是一封情書,道出拍一部真正好電影的愉悅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