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在2004年上映,上映以來就一直備受好評。這部電影在豆瓣更是有接近80萬的影迷進行評分,評分達到9.3分,在豆瓣250部高分排名電影中,它排名第十三位。
熟悉這部影片的朋友都知道,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為馬修的男子來到鄉下一間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做教師的故事。這名男子原本在城市裡的一所私立學校任教,喜歡創作音樂,然而在城市很大可能是懷才不遇,所以才會選擇來到這麼偏僻的鄉下謀職。這可以通過他調侃「池塘之底」這個名字看得出來,這個名字象徵著他的人生境遇來到了谷底。
這所學校的校長只關心自己的前途,對待學生簡單粗暴,經常體罰學生,罰做粗重的勞動,而且動不動就關禁閉。在這所學校里,校長和老師遵循著一套管理原則,叫「行動—反應」原則,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讓學生們乖乖聽話,哪怕不擇手段。
影片中,馬修面對這幫「放牛班」的孩子不可謂不頭疼。這幫學生與馬修見面的第一天就叫他「禿頭」,上課時更是搗亂不停,更有幾個膽大了偷拿了馬修放在公文包里的樂譜,班裡有一個學生甚至還惡作劇地讓學校門衛住了院。
在困難面前,馬修通過讓學生們把自己的名字和夢想填寫在一張紙上,讓學生在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然後通過音樂合唱的方式把學生們緊緊團結在身邊,最後合唱團舉得了成功,伯爵夫人還因此造訪了學校。可以說,馬修他就像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讓希望和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滋潤著每個學生的心田。
馬修在這個過程中,還挖掘了一個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皮埃爾,最後通過他和這個孩子母親的努力讓這個孩子順利地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最後成為了一名著名音樂家。
馬修的音樂努力讓這個原本不帶人情味的學校產生了美妙的化學反應,同事們變得開明通融,甚至也參與到了馬修的音樂事業當中,就連冷酷無情的校長也難得得表現出了天真可愛的一面(玩起了紙飛機,與學生一起踢球)。雖然馬修最後因為違反學校規定被辭退了,但是他的努力還是有了結果——學校老師集體揭發了校長對學生的虐待,校長最終被解僱,這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但是今天我要講的是電影里的一個小透明,這個小透明名叫佩皮諾。這個小透明是馬修來到學校時見到的第一個人,當時的佩皮諾一個人倚靠在學校門口四處張望著,馬修好奇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等星期六的到來,星期六爸爸會來接他。
然而馬修後來在與同事吃飯時才得知,佩皮諾是個孤兒,父母早已在法國被占領期間(二戰法國早早就被德國占領)死去了,這個真相學校的老師也和佩皮諾說過,可是這個孩子卻還是很執著地在每個星期六去學校門口等他的父親前來接他。學校的老師心疼他,給了他每個星期六去學校門口等待的機會。
佩皮諾在班裡是個透明人物,人矮小個,門牙不齊,還有點呆萌加笨,考試的時候,馬修於心不忍在旁邊給這個孩子提示答案,可他卻都領悟不了,結果考了個零分。
5乘以3也不會,同學騙他說是53,他還高興半天。
他還不會唱歌。
馬修只能象徵性地讓他做合唱團指揮助理,其實就是在邊上看,時不時幫拿一下樂譜。
別人都在合唱的時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可以說佩皮諾在學校里毫無存在感,人又弱小,所以經常被欺負,飯菜被同學拿走,佩皮諾想要吃飯需要拿珠子給同學才可以吃飯。
學校新來一個問題少年蒙丹時,連上樓睡覺的權利都需要付費才可以。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透明的人物,他其實比誰心裡都看得明白。他知道馬修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所以影片最後他做了一個大膽而聰明的決定。在馬修被辭退之後,他逃出學校想要馬修帶他走。
然而馬修一開始拒絕了他。
馬修再次上車離開,車開出一段後,又停了下來。佩皮諾的執著讓馬修也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對於這個小透明,馬修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新來的問題少年蒙丹欺負佩皮諾時,馬修私底下直接找蒙丹正面碰撞。
甚至要求蒙丹連看佩皮諾都不要看。
馬修先是拒絕帶走佩皮諾,然而當車子開出一段距離後,看到佩皮諾依然站在原地等待,馬修於是決定帶著他一起離開。中間的這一個停頓,其實可以想像得到馬修的心理活動。一個孤兒,被寄托在一個非人學校,經常被人欺負,每周六執著地以為父親會來接他回家……馬修於心何忍?
巧的是,馬修帶走佩皮諾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當這句台詞在影片出現的時候,不由得讓我相信世間可能真有所謂的宿命一說。
故事到這裡,也就能解釋影片開頭為何馬修的日記和合照為何會出現在佩皮諾的手裡了。原來是馬修收養了佩皮諾,馬修死後得以保存著他的遺物。也因為有這日記與合照,才得以揭開他們在「池塘之底」的那一段童年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