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催越磨?史丹福教授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孩子磨蹭的真實原因

作者:CUP       2019-09-09 23:02:54


"

孩子做事磨蹭、拖沓,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這不,才開學兩天,就有好幾個媽媽跟我吐槽,每天「催」娃吃飯、洗澡、睡覺,簡直要搭上半條命。

開學季真的就是要命季,很多小朋友都是平時表現尚可,兩個月暑假過去又「原形畢露」,更別說那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孩子,絕對是磨蹭拖沓的高危人群。

早餐,一碗麵條半小時才吃一半不到,眼看上學就要遲到,把人急得心發慌,而且常常是你急娃不急,一邊你連吼帶叫:某某,你給我快點好不好?五分鐘後我們再不出門,就得遲到了!為什麼你天天早上都這麼磨?!一邊卻是「淡定娃」依然異常平靜地該幹嘛就幹嘛。

晚上回家還有一場「硬仗」。

讓他自己洗個澡吧,洗著-洗著就開始玩水,焦心的你又忍不住一頓「連珠炮」:「某某,都幾點了你還在玩,趕緊洗完睡,你明天還想不想上學了?!」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聽大家吐槽,我就想起了千尋以前也挺磨蹭的,好多事情都是我火燒眉毛了,她還無動於衷。

用隊友的話說:你倆那會的畫面也太搞笑了,超有反差感,一個是頭頂懸著KPI的女精英,一個呢,慢悠悠沉浸在自己的「詩和遠方」里……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受不了了,開始痛定思痛,總結反思找方法。期間,在一次公開課上,偶然聽到史丹福教授用經濟學思維解讀孩子的磨蹭問題,覺得有新意又深受啟發。

這一年多實踐下來,也蠻有成效的,分享給大家。

1

孩子磨蹭又說不聽時,總是讓人很火大。但我們冷靜下來後,回過頭去看孩子的磨蹭行為,會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我以前特別煩千尋晚睡,總擔心她早上起不來發脾氣,或者睡眠不足影響生長發育。於是每天晚上,就跟在她身後催,洗漱玩水要叫停,床上跳舞要叫停……我累,她也不開心。

仔細想想,玩水也好、跳舞也罷,不都是孩子的天性嗎,要是我不著急讓她準時睡覺,是不是還會欣慰於她玩水時的專注力,跳舞時的創造力呢?

原來,讓我們火大的,不是孩子的磨蹭,而是她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沉浸在「想做的事」里,耽誤了「該做的事」。

孩子的思路是:我想玩水,我想跳舞,我想抓緊所有時間玩一玩。

而不是:我該睡覺了,否則明天上學會遲到。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經濟學上把這叫做:缺乏成本意識。

俗話說,「世間一切,上帝早已暗中標好價格」,每個「想要」的背後都暗藏成本。

大人理性,因為我們清楚成本是什麼。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分別會導向怎樣的結果。

孩子任性,因為他們不清楚成本是什麼,沒有「I need」的壓力,所以肆無忌憚地沉浸在「I want」里。

2

多數時候,我們會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

「你現在再不睡覺,明天起不來,遲到肯定被老師批!」

「再給你五分鐘,還沒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會去學校餓肚子!」

……

但更多時候,我們就像「色厲內荏」的紙老虎,丟下狠話後,又忍不住插手幫忙解決問題。

我描述下自己以前經歷過的場景,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

賭咒發誓般講,時間一到就收餐。可時間到了孩子沒吃完,又把牛奶雞蛋裝進食品袋,路上還要勸著喂幾口。

規定21:30必須洗漱完畢上床睡覺,眼看21:40了,孩子還在衛生間裡磨蹭,於是,牙也開始幫忙刷了,衣服也幫忙穿了,有時還得抱到床上去。(掩面)

……

後來我意識到,自己越界了,我把本該孩子承擔的成本,都攬到了自個身上。她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著急,反而覺得我幫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催得多了,孩子還煩,覺得是媽媽想控制我、指揮我,於是我越著急,她越磨蹭,逐漸陷入到惡性循環里。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3

理解到這點後,我開始改變策略。

每次事前提醒,事中絕不反覆嘮叨,儘量讓小傢伙「自食其果」。

以早飯為例,飯前我會告訴她:

千尋,我們總共有20分鐘時間吃飯,鬧鐘響的時候,就必須出門,否則上學就遲到了。

她自然是充耳不聞,我呢,忍住不催她。

鬧鐘響了,照舊早飯沒吃完。只不過,這次老母親強制自己放下了各種擔心,表現得比她還淡定。

當天放學接到她,千尋就開始跟我抱怨,上午如何、如何餓得頭暈眼花。

我趁機強調她行為導致的後果:「聽起來確實很鬱悶啊,不過媽媽相信,千尋明天早飯時,只要不東跑跑、西摸摸,一定能吃得飽飽的。」

(注意:當後果呈現時,不要得意地懟孩子,「看吧,我叫你......你不聽,這下……」,這樣做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情緒,導致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最好先同理,再用平靜地語氣把後果與孩子之前的行為聯繫起來就可以啦。)

我知道這很考驗父母的耐性。

但孩子就是這樣,他沒有親身體驗過,就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成本意識是需要在平時一點點練習中積累的。

好處是,一旦建立起了成本意識,孩子腦袋裡就像是多了一根弦,不用大人操心,她自己會去權衡、判斷。

剛開始可能有反覆,但只要我們穩住,就能看見變化。

當我連續三天都堅持「中途絕不囉嗦,鬧鐘一響就收餐」,千尋也開始悄悄調整她的行為,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她會突然問我:媽媽,鬧鐘是不是快響了?

她問我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別高興。

因為,這句看似簡單的話,代表千尋從此有時間觀念了,她的小腦袋裡,除了「I want」,還多了「I need」,什麼時間我該做什麼事,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我要為此付出怎樣的成本。

4

而且,成本意識的建立,不只可以改善孩子的磨蹭行為,它對孩子整個未來的發展,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梁冬和吳伯凡,就曾在冬吳同學會「想要和需要」這期節目裡,專門探討了這個話題,成本心智模式影響人的一生,孩子從小就應該建立。

有成本意識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東西是什麼,容易養成自律。

而沒有成本意識的人,只想我要什麼,很少想我要付出什麼,這是妄人的邏輯,痴心妄想嘛,社會上很多「廢柴」都是遵循這個邏輯過日子的。

然而反觀我們的家庭教育,成本意識的培養一直都很薄弱。

現在很多小孩,都不理解成本。

比如,一家人出門旅行,想著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環境,每次都住豪華酒店,卻很少有父母會給孩子多講幾句,我們為這次消費付出了多少勞動。

結果某一次,偶然原因沒訂豪華酒店,孩子就質問:這個房間為什麼這麼小?

你暗自想,這孩子可真不懂事啊。但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從來沒給孩子講過成本,他不理解啊,覺得住豪華酒店,不是理所當然嗎?

還有媽媽跟我吐槽,孩子不體諒自己,「我白天上班那麼辛苦,晚上回家還要幫他整理玩具,他就不能把自己房間收拾好,給我減輕點負擔嗎?」

這個問題真實的答案是:

孩子不會天然地體諒父母,如果你想讓他自己整理玩具,你就需要讓他體會到不整理玩具的成本。比如告訴孩子,當你沒有能力「照顧」好舊玩具的時候,我不會再給你買新玩具。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天賦遞減原則」讓很多父母焦慮,搶跑可以,但切勿揠苗助長


孩子嫉妒心太重成「檸檬精」?想化解孩子「酸」性,家長得這樣做


全職媽媽的困局,不上班沒錢,上班沒人帶孩子,出路到底在哪裡


10個孩子7個爛牙,被瘋傳的乳牙無用論,坑害了多少孩子


兩個人在一起,有這種感覺才叫愛


如何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兒童教育專家給了9個建議


男友為了2千提分手,女生懷疑是「被劈腿」!沒想到男方公布兩人對話後....女生「臉腫得像豬頭!」


讓寶寶防範危險的小妙招,媽媽們可要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