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延慶鑄就地質傳奇

作者:CUP       2019-09-09 22:49:47


"

雄偉的八達嶺長城(位於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八達嶺園區)

風光迤邐的龍慶峽景區(位於延慶世界地質公園龍慶峽園區)

9月8日至9日,以「地球之上的綠水青山、長城腳下的綠色倡議」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地質公園」主題宣傳活動在延慶區召開,延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牽頭髮起了設立「地質公園日」的倡議,邁出了推進地質公園建設,提升品牌和影響力的堅實一步,為延慶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添上一抹來自岩石的深沉色彩。

作為京西北的生態屏障,近年來,延慶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堅定不移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切實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乘勢而上,整合自然生態優勢、歷史文化遺產和地質遺蹟資源,充分發揮「旅遊 地學」的功能,探索了一條「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全民共享」的全新旅遊發展模式。同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忘初心,久久為功,倚生態優勢鑄就地質傳奇,踐「兩山」理論描繪發展新篇。

自然偉力造就地質神韻 京畿福地演繹滄桑變遷

延慶自古物華天寶。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巍峨壯觀的八達嶺長城、雄偉峻峭的龍慶峽,還有1.5億年前的恐龍足跡、矽化木化石,可謂山水雄奇、景色萬千。

在中國版圖上,燕山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之間最明顯的界標。延慶完好地保留了燕山運動相關的地質記錄,規模宏大的山前斷裂、近乎直立的岩層、巨大的紅石灣穹窿、六道河背斜、壯觀的單斜構造等因燕山運動而形成的多種構造地質遺蹟,使延慶成為研究燕山運動最典型的地區之一,也成為中國兩片最廣袤的平原之間的走廊。

燕山運動時期,延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動植物繁盛、河流湖泊發育形成,在叢林與湖濱處,成群的恐龍出沒,成為生命的樂園。在距今約6000萬年前,地質歷史進入新生代時期,在外力地質作用下,延慶地區地表岩石經歷著大自然的風蝕雕刻。4000萬年前,北方岩溶地貌開始發育,燕山運動形成的密集節理和斷層,將地表的中新元古代海相碳酸鹽岩分割裁剪,岩溶作用塑造出美輪美奐的喀斯特地貌。

大自然的偉力造就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和美輪美奐的絕景,億萬年地質歷史在媯川大地上雕琢著奇特的地質景觀和如畫的自然風光。2001年,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家以矽化木為主體景觀的古生物化石類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張建平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北京延慶地質公園核心區,發現了大批距今約1.5億年前晚侏羅世恐龍足跡,為延慶豐富的地質景觀再添奇景。

2013年9月9日,延慶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201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批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球科學與地質公園計劃(IGGP),延慶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成為「延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以下簡稱延慶世界地質公園)。

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公園由西部的龍慶峽園區及古崖居園區、東部的千家店園區和南部的八達嶺園區組成,總面積620.38平方千米,占全區面積近三分之一。延慶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前寒武紀海相碳酸鹽岩為物質基礎,以中生代燕山運動地質遺蹟為核心,是集構造、沉積、古生物、岩漿活動及北方岩溶地貌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獨特的地質景觀、豐富的地學資源,銘刻著地殼運動的地學豐碑,演繹著地球滄桑變遷的恢宏畫卷。燕山運動的鬼斧神工和多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使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雄偉的燕山山脈南麓。悠久的文化、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人民,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在這裡相生和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質文化,成為人們親近自然、了解地球奧秘、體驗地學旅遊的絕佳場所。

開發全域地學旅遊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地質遺蹟有獨特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可以使寶貴的地質遺蹟資源不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在有效保護地質遺蹟的同時,為地方旅遊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

千家店鎮域內有著以1億多年前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的構造地質遺蹟、恐龍足跡化石、矽化木、十幾億年前前寒武紀海相沉積地層和沉積構造遺蹟,以及4000萬年以來新生代典型的北方岩溶地質遺蹟為特色,類型多樣、保存完好。

依託區域內的地質遺蹟和民俗文化資源,千家店鎮制定科學的統籌發展規劃,根據地質遺蹟特點,營造特色文化,開發地學旅遊,成功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旅遊吸引力,帶動鄉村民俗旅遊蓬勃發展。

1999年年初,千家店鎮辛柵子村村民成玉瞅准了民俗的商機,放棄了縣城裡的小買賣,回村把自己的家認認真真裝修了一遍,鋪牆磚、裝洗手台、買餐具……為做出地道的農家菜,他還在院子裡建了一個大灶台,專門學習了製作手藝。當年「五·一」,成玉的「成家大院」正式開門迎客,成玉也由此成為辛柵子村第一批農家樂老闆。

隨著矽化木公園的名氣越來越響,以及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越來越多的遊客紛至沓來,昔日冷清寂靜的小山村一下子熱鬧起來。神奇的矽化木群、俊秀的滴水壺飛瀑、神秘的烏龍峽谷和熱情好客的民俗戶,無一不讓遊客流連忘返。

成玉記得,當時最火的時候,每個周末都有近千名遊客湧入千家店鎮,他的「成家大院」遊客多得排起了隊,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農家樂剛開的第一年,一整年的流水才兩三千塊錢,後來一個月就達到了這個數,2012年—2014年是個高峰,一年的流水就有近20萬元。」成玉說。

遊客們在綠水青山之間,細細品味矽化木帶來的時間震撼。夜晚,村民們在村中央的空地上生起篝火,紅紅的篝火吸引村裡的村民和遊客載歌載舞,歡快的旋律在大山深處的小村子裡久久迴蕩。

在千家店鎮,受益於地學旅遊的,不止辛柵子一個村。在「地質人文互補,景區民俗同步」發展方針的推動下,千家店園區內旅遊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不少園區內農民積極參與到地質公園的發展建設中,發展觀光農業和民俗旅遊,切實享受到發展紅利,收入大幅增加。千家店園區內先後建設了秀水灣、長壽嶺、三道梁等27個民俗村(自然村),其中星級民俗村5個,民俗戶接待戶237戶。2010年9月,百里山水畫廊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千家店鎮成為全國範圍內鎮景合一的典範,生態旅遊產業逐步成為千家店鎮的主導產業,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生態休閒旅遊業的華麗升級。

邁入世界地質公園行列後,地質公園管理處在矽化木、恐龍足跡化石區沿線,積極打造具有地質文化特色的民俗村,推出67家「地質人家」,對民俗戶進行科普知識專題培訓,為「地質人家」設計地質特色門牌、掛畫、折頁架、菜品、中英文菜單和留言簿,在保留鄉村文化的同時,增加地質特色,增強文化底蘊。

隨著地域旅遊的發展,千家店鎮旅遊人數逐年攀升,從2003年9.14萬人次,到2013年的71.26萬人次,增長至2017年的86.94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從344.79萬元,到6040萬元,再增加至7655.5萬元。

不僅是千家店鎮,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環延慶北部、東部、南部山區,其中囊括全域內30餘個景區景點,年吸引遊客超過2000萬人次,影響力輻射全區。據統計,2013年成功創建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以來,延慶接待遊客數量逐年增加,延慶世界地質公園接待遊客數量約占全區接待遊客數量的47%。

創新思路、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多年來,延慶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國家地質公園品牌力量,深刻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使得當地群眾從賣糧食變為賣風景,從靠山吃山變為養山富民。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紫羅蘭花園》外傳將公開犧牲者名單,這是所有人活過的證明


在日本生活,要忍住不發火的12件事


聯盟戰棋:9.18最新改動,175%傷害秒人秀,新裝備合成表!


新疆自駕游,駕車日行八百里,環遊東疆七景區,撿到一顆頭像瑪瑙


JC STAFF再度翻車,《一方通行》還是遇上了崩壞


一座山卻分為兩個景區?其中5A的在安徽,4A級在湖北,差距很大


歐美夏季新番動畫女性角色排行榜,琥珀擊敗西片太太奪得第一


江西最大的城市,相當於馬爾地夫的132倍,景色優美,遊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