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廈里的真實香港:豪宅淪為貧民窟,世界中心的另類孤島

作者:CUP       2019-08-15 04:59:09


"

重慶大廈就是香港,看懂了重慶大廈,就看懂了今日之香港。

正解局出品

1994年7月14日,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重慶森林》上映。

轉眼25年過去了,片名至今讓很多人不解:一部在香港拍攝的電影,為什麼叫重慶森林?

原來,《重慶森林》的片名取自王家衛成長地附近的重慶大廈。這座被稱為香港「黑暗之心」的大廈,仿佛是一座外星來的孤島,將香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在大廈里,一個在大廈外。

歡迎來到重慶大廈。

1. 生活的「天堂」,犯罪的「溫床」

重慶大廈建於1961年,是菲律賓華僑為紀念抗戰勝利、以陪都重慶命名而建。

重慶大廈,不是一座大廈,而是五座大廈,由5棟17層相連樓宇組成。

(重慶大廈五座樓鳥瞰:

A座紅色, B座綠色,C座紫色,D座藍色, E座黃色)

從外表看,重慶大廈與其他樓房沒什麼兩樣,內部卻像是一座小城市,賓館、商店、餐廳、外匯兌換店,應有盡有。

一層和地下一層是各式各樣的店鋪,二層是一家叫做「重慶森林」的精品商場,三層往上是大大小小的旅店。

(重慶大廈內的店鋪)

在這裡,你不僅能吃到最正宗的咖喱飯、看寶萊塢的電影、聽非洲的說唱音樂,還能買到穆斯林用品、印度的紗麗、奈及利亞的電話卡、安卓作業系統的蘋果手機,甚至還能兌換幾十個國家的貨幣,辦理去大陸的簽證,並且可以隨時往非洲任何一個國家發貨。

(重慶大廈外匯兌換店)

重慶大廈交通便利,租金卻極為便宜。兩個路口外的半島酒店的價格 3000 港幣起步,重慶大廈的單間只有100多港元,還有幾十港元的多人床位。

(重慶大廈賓館的圖片)

重慶大廈的生態系統幾乎能滿足生活所需的一切,只要你願意,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都不需要走出重慶大廈一步。

如果你沒有錢,可以在大廈里打工掙錢。如果真的飢餓無助,還能在大廈內找到宗教慈善組織,享受免費提供的飯食。

聽起來像是生活「天堂」的重慶大廈,因為黑社會、賭徒、毒販、妓女和偷渡客雲集,成為了犯罪的「溫床」。

重慶大廈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走私、販毒是常態。在《重慶森林》電影中,林青霞扮演的女主角到重慶大廈找印度人幫忙販毒,並在沒有成功之後將其槍殺。

(《重慶森林》電影畫面)

重慶大廈還是香港最大的手機走私基地之一。據統計,每年至少有一千萬部手機從重慶大廈賣出,絕大部分銷往非洲。

自建成以來,重慶大廈便火災、盜竊、兇殺案件不斷。最新的一次則是,2013年,北京兩名女大學生來港旅遊併入住重慶大廈廉價賓館,遭男子闖入強姦。

(涉案男子被捕)

香港媒體的各類報道,更是不斷強化這座大廈的恐怖色彩:從毒品走私、欺詐偷盜,到情色橫流、黑社會火拚,似乎每時每刻重慶大廈都有大案發生。

重慶大廈因此成為了香港人口中的「黑暗之心」。

2. 從豪宅到貧民窟

重慶大廈建成之初,擁有最時尚的設計,一度是香港的豪宅和高檔住家。時任總華探長呂樂,也將總部設在此地,重慶大廈的治安狀況一時無二。

為什麼短短數年,曾經香江豪宅淪為魚龍混雜、藏污納垢的貧民窟?

其中的原因,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重慶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尖沙咀。1960年代末,越南戰爭爆發,尖沙咀成為美軍士兵造訪的紅燈區。可能是美國士兵回國宣傳的緣故,到了1970年代,來自西方的嬉皮士和背包客開始出現在重慶大廈;1980年代初,著名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的熱情推介,更是讓其名聲大噪。

(重慶大廈位於尖沙咀)

巧合的是,距重慶大廈兩個街區之外,便是香港最大的清真寺——九龍清真寺,南亞人因此也被吸引而來。

(香港九龍清真寺)

面對蜂擁而來的遊客,重慶大廈部分業主做起了生意,將住房改為類似西方青年旅館的簡易客棧,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外國遊客。

整座大廈的居家功能就此被破壞,其他業主要麼逃離、要麼跟風,陸續搬出大廈,將住房轉租或轉售給經營者。

(大廈內部)

由此,原先的住宅樓開始向商業樓轉型。因為住宅樓設計無法滿足商業樓需求,經營者們開始私搭亂建,整座大廈的品質迅速下降。

低廉的房租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特別是南亞裔人口,香港對南亞人存有偏見,重慶大廈因此被貼上了黑色標籤,名聲迅速「敗壞」,逐漸淪為了一個大型的低端市場。

(重慶大廈內部)

低端,某種意義上成就了今天的重慶大廈。

憑藉低廉的價格,重慶大廈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外國遊客,更是成為了低收入人群、偷渡客的避難所。

香港以開放著稱,17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都可以「遊客」身份免簽證進入香港。很多外國人藉機鑽空子,非法滯留在香港。

(重慶大廈)

相對封閉且房租便宜、生活便利又能提供工作機會的重慶大廈,自然成為了最佳的收容之所。

有調查顯示,重慶大廈的居住者多達5000人,只有大約40%是商販或合法務工者,另有20%邊打工邊尋找理由申請難民庇護,餘下40%則完全屬非法滯留。

從國籍看,這些人來自12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以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裔和非洲裔人士為最多。他們可能是西非的偷渡客、南太平洋的王室成員、南亞的妓女和索馬利亞的避難者。

與燈紅酒綠的國際大都會相比,稱重慶大廈為貧民窟並不為過。

環境無序、人員混雜,間接催生了高犯罪率。重慶大廈內執法的底線,是不能有明目張膽的盜竊和暴力,其他則聽之任之。

警察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重慶大廈逐漸淪為了一個法外之地。

3. 重慶大廈里的真實香港

自1990年代開始,重慶大廈開始整修和改造,安裝攝像頭,加強保安巡邏,環境和治安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安裝攝像頭的電梯入口)

即便如此,也無法改變香港人既有的恐懼和刻板印象。香港本地人大多這樣評價重慶大廈——

我父母說我可以在香港任何地方行走,除了這座大廈。

外地人初到香港,也大多被警告要遠離重慶大廈。

奇怪的是,為什麼香港能夠容忍這樣一個讓人恐懼的場所?

有人從理論分析,認為香港信奉市場經濟、自由主義,不能也不願干預重慶大廈。

有人從文化入手,指出重慶大廈的存在,受益於香港包容、多元的文化。美國《時代》雜誌更是認為重慶大廈是最能反映全球化、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

(香港街頭塗鴉 被視為多元文化的代表)

有人算起了經濟帳,雖然重慶大廈逃稅漏稅嚴重,但業主仍然能夠收到租金,整個香港也能從重慶大廈帶來的旅遊、商貿中間接受益。

這些都有道理。不過,更為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不想忍,也得忍。

重慶大廈發展至今,其意義早已超越了大廈自身,而是生長為一個承載萬象的生態體,關係著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餘人乃至更多人的生意、生機和生存。

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香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沒有破舊的勇氣,更沒有立新後處理複雜利益關係的底氣。

正如日本NHK拍攝的紀錄片《紀實72小時香港 | 歡迎來到重慶大廈》中的一個片段,重慶大廈保安抓到了盜竊未遂的印度人,卻沒有報警,而是放過了他。保安的解釋是——

這些流浪漢無處可去,即使被逮捕,最終還是會回到重慶大廈。因為這裡是他們唯一的歸宿。

(紀錄片《紀實72小時香港 歡迎來到重慶大廈》片段)

這到底是慈悲、無奈,還是縱容?

有人說,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卻不「屬於」香港,這是由外來者在世界中心築就的一個另類孤島。

我想說,重慶大廈就是香港,看懂了重慶大廈,就看懂了今日之香港。

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局長是各種報告愛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業報告,關注正解局回復關鍵詞「行業」,可獲得多行業最新報告。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30億,吸引90後看是那份中年人的孤獨


只上映24小時《上海堡壘》撲街,演過7部電影的鹿晗演技沒有成長


明星沒了打光有多慘?鄭爽憔悴,楊冪嚇人,林心如簡直老了10歲!


「不聽媽媽言,真的會吃虧」 我結婚後才真正明白媽媽說的太對了


大姑子離婚帶著孩子暫住我家,我回到家看到的那一幕,我很欣慰


大哥結婚,爸媽賣地籌錢買房,房子買了以後我決定和他們再無瓜葛


前夫是個狠心的男人,我盡心照顧他媽媽,5年後一封遺書我哭了


婆婆喊我回家吃飯,我有事提前回來,站在門外聽到的話讓我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