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診的兒童孤獨症與1000萬中國家庭的堅守

作者:CUP       2019-08-15 04:58:32


"

寫在前面:

孤獨症孩子的「誤」診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裡不是說「診斷錯誤」,而是由於社會公眾乃至家長對自閉症的認識不足,導致孩子的問題不能儘早發現。盲目歸結於「發育慢」、「貴人語遲」、「活潑多動」的錯誤判斷,以及浪費不必要的時間,耽誤了孩子的干預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國300萬0-14歲孤獨症兒童家庭面臨重重困難,但依然選擇披荊前行。

2018年10月,媽媽帶著6歲半的羅羅來到一家康復機構,在此之前,羅羅媽帶著孩子輾轉了3家機構。

15年2月,幼兒園老師找到羅羅媽媽,說孩子有些「奇怪」,越來越不聽話,集體活動的時候總是突然就跑開了,有時候在小朋友唱歌的時候,他突然大喊大叫,不停地撕蠟筆上的包裝,活動室里10多盒蠟筆被撕了個遍。

羅羅媽心一沉,其實早些時候她就有「不好的預感」,羅羅從小就很聰明,對數字很敏感,奶奶還打趣兒說:他爸從小數學就好,這孩子以後說不定比他爸還厲害呢!但是羅羅一直都很少講話,直到3歲快上幼兒園之前,才零星蹦出幾個字,但也說的含混不清。家裡的長輩都說羅羅「貴人語遲」,以後肯定是個聰明的小伙子,家人都沒當回事兒,最近羅羅在家愈發不聽話,也很少理人,每天抱著一個托馬斯小火車玩個不停,媽媽突然意識到,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幼兒園老師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連忙帶孩子去做了檢查,輾轉幾家醫院,羅羅被診斷為「兒童孤獨症」。

1

孤獨症早已不是罕見病

孤獨症,又叫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自閉症雖然為「症」,但卻終身無法治癒,只能通過干預訓練改善,早發現,早干預。 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最新數據顯示,自閉症發病率從2000年的1/150增長到了1/59。而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每100個孩子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中國自閉症患者數目或超1000萬。

自閉症,早就不是罕見病了。

但人們對它的認識程度,遠沒有自閉症發病率提升的快。人們往往認為:「小時候是自閉症,長大了就是抑鬱症」;「自閉症就是不說話,不願意和別人接觸」;「自閉症是家長沒教育好,是個熊孩子的代名詞」... ...這些來自公眾的誤解,讓自閉症的「誤」診越來越多。

錯誤判斷,延誤診斷。

如果身邊沒有自閉症患者,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想要去了解這種疾病,了解這個群體。不僅是大眾,醫生群體對於自閉症的認識,也相對薄弱。

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以至於孩子在診斷早期沒有確立最合適的干預方案,而導致預後效果不理想。

從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到突破老一輩教育理念與自身心理阻礙後的求診,從兒科到精神科,從找到專業靠譜的大夫到排隊診斷,從拿到診斷到輾轉找到適合孩子、適合家庭實際情況的干預機構... ...這一環又一環之間,要花費多少時間?

不是每一個發現孩子可能有問題的家長,都了解這一常規過程。一開始,家長們只能在網絡,或聽別人的介紹的縫隙中尋找答案。但信息魚龍混雜,對於一個剛開始接觸自閉症的家長,根本無從分辨,在這個過程中,又會浪費多少時間?

像羅羅一樣,某些方面的優勢「掩蓋」了自閉症的表現,接受到專業干預教育的時間,就會更晚。

缺乏足夠的信息和支持,讓每一個自閉症家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讓並不罕見的自閉症「罕見地」出現在人們眼前。

2

家長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

羅羅媽剛拿到孩子的診斷的時候,雖然早有準備,但還是覺得「我的生活那一刻就崩塌了」。家裡人和羅羅媽一樣焦慮不安,原有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亂,而且會「一直亂下去」。

羅羅雖然被診斷為自閉症,但在媽媽的極力央求下,幼兒園同意不讓羅羅退園,但一定不能影響園內其他孩子。為此,羅羅媽辭去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帶著孩子上午到機構干預,下午再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每天如此。 都說「人到中年的危機,就像一根蠟燭,兩頭燒。」只有丈夫一個人工作,再加上孩子1個月1萬多的干預費用,家裡的經濟壓力驟然增大。趕上那段時間孩子家中老人突然生病,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也讓羅爸羅媽明顯感覺到:中年危機提前來了。自閉症家庭要面對的問題遠不止一時的經濟問題。自閉症孩子的干預是終生的,他們不像普通孩子,成年以後可以脫離父母的幫助,自閉症孩子一生都需要人照顧,這意味著孩子的一生,都要有經濟上的支持。我們曾經算過一筆帳:如果要將一個自閉症孩子撫養至30歲,大概需要花費150-300萬,甚至更高。

有多少家庭會拿出收入的80%甚至更高作為孩子的教育支出?自閉症家庭,就是如此。

然而,經濟這筆帳,並不只體現在教育上,自閉症終身無法治癒,家長不能永遠待在孩子身邊,孩子在未來要怎麼辦?有家長拚命攢錢,將來要給孩子留下生活的成本。

羅羅媽對我說:「我現在就是』喪偶式』育兒,孩子爸爸每天都在加班,賺錢,加班,賺錢,沒工夫管孩子。但是這也沒辦法,他也不想這樣,我也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但是我們總得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能賺錢的時候就儘可能多賺點。以後父母也需要照顧,不能有了孩子就不管爹娘了吧。」

「有想過再生一個孩子嗎?」我問。

「不想了,二胎也是的機率我承受不了,再說就算是個正常孩子,我們也沒精力照顧了,也不能指著人家孩子以後幫我們照顧他哥吧,這不公平。」羅羅媽一邊說,一邊搖搖頭。

像羅羅這樣的0-14歲自閉症孩子的家庭,在中國最少有300萬。

3

被騙與吃虧都是「必經之路」

歷經波折確診以後,尋找正確的干預方法、適合的干預機構,成為讓家庭焦慮的又一大難題。

「我什麼辦法都想嘗試過,」羅羅媽說:「當時不懂,就上網查嘛,什麼幹細胞治療、什麼顱磁刺激儀,什麼神經營養液,反正各種,都想過嘗試。甚至有朋友給我介紹神婆,還好我沒信。」

幾乎每一個家長都要經歷被「神奇療法」洗禮的過程。「治癒」、「康復」、「變回普通人」,這些宣傳標語就像一句魔咒,牽動著家長的每一根神經。 「我沒去那些一看就不靠譜的地方,也是去醫院問的。醫生就直白地告訴我,我想給孩子做的,理論上都能做,但是沒必要。研究沒到那個程度,也看不到什麼效果,不如把錢花在刀刃上,找個靠譜的機構訓練去。」

羅羅媽說:「我用了好長時間,才接受自閉症沒辦法治癒這個事實。」

羅媽是理性的,家長被騙的新聞常常出現,對孩子有沒有傷害是一方面,耽誤了孩子的「黃金干預期」真的得不償失。

4

背井離鄉難尋專業機構

有這樣一個說法:學校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機構干預才是教育之本。這句話在自閉症康復領域非常適用。 但找到合適的機構並不容易,一方面,家裡人不懂是常態。信息不通達,對疾病不了解,家長只能在網上搜集各種各樣的信息,看各種各樣的書籍,去學習那些從來沒聽說過的專業詞彙。「久病成醫」這句話在自閉症孩子的家人身上最為適用。

在知識儲備不充分的情況下,依然要背負孩子的未來而做出重大決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雖然市面上的康復機構超過2000家,但這對於上百萬的自閉症兒童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而且,康復教師缺口巨大,以至於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找到適合家庭經濟水平,又儘可能專業的康復機構難上加難。 小城市沒有合適的機構,家長只能辭掉工作背井離鄉,到大一點的城市租房求學。

漂泊帶來的焦慮,來自全國各地。

即便找到了合適的機構,排隊入學,就是緊接著的下一個難題。

「我現在在排隊的機構是一個朋友介紹給我的,考察以後發現不錯,費用我們家也擔負得起。就是排隊的人太多了。當時還想托托關係走後門呢,但是,人家孩子也是孩子,人家家長也著急,就排著吧。反正原來的機構課也沒停,至少這段時間給孩子找點事干。」羅媽已經帶孩子干預4年多了,儼然一個「老家長」。

她說:「排隊特別難,我想告訴家長們,排隊的時候也別閒著,你要是實在沒機構能上課,就給孩子做個評估什麼的。我吃過虧,一開始就乾等著,自己像個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什麼都不懂。我要是那時候就給孩子做個評估,看看孩子到底差在哪,我也有個目標不是。」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寶寶出生後PP上為何有烏青?


老婆懷孕五個月變醜,丈夫覺得好惡心離家出走!


和女友準備結婚,岳母開口要30萬禮金,兩年後我慶幸自己沒娶她


買了婚房岳母要求加她的名字,我無奈接受,如今我慶幸當初的決定


40歲嫁了個28歲的小伙子,婚後,我被折騰的心如刀割


和男友打拚5年,他卻娶了老闆的女兒,結婚那天我讓他終生難忘


老公生意破產,我選擇離婚,同學聚會上的再相遇,讓我食慾全無


41歲女星「當小三7年扶正」嫁富商卻患重症 「1年治療30次」復發在丈夫懷中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