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版《紅海行動》,令腎上腺飆升的硬漢風

作者:CUP       2019-08-02 04:31:44


"

提起戰爭,你們想到什麼?

斷臂殘肢,鮮血染紅了整個大地。

近幾年,中國的電影也出了幾部關於戰爭題材的影片,

最讓人熟知的就是《紅海行動》,《戰狼2》,《空天獵》等。

而不久前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

上映了一部反響不錯的歷史戰爭電影——

《巴爾幹邊界》

The Balkan Line

影片屬於俄羅斯與塞爾維亞合拍電影,時代背景來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戰爭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恥辱,

因為1999年5月8日凌晨5時30分,一架機尾號89-0127的B-2轟炸機,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轟炸中,

向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投下5枚「傑達姆」JDAM精確制導炸彈——讓科索沃戰爭,成為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雖然影片評分不甚令人滿意,但是電影在細節處理上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有歷史依據,人物感情真實飽滿,劇情不浮誇,槍戰帶感,特效也很給力。

作為一部戰爭動作電影,《巴爾幹邊界》的小分隊主角行動模式,會讓國內觀眾首先想起2018年上映的《紅海行動》,

也無怪乎會有國內網友直截了當地稱影片為「俄羅斯版《紅海行動》和《戰狼2》」。

故事的開頭,

始於俄羅斯與北約小團體在塞爾維亞地區的小規模邊境交戰。

安德烈和他的小隊,受上級指令抓住了敵方的一名指揮官。

但他的隊友戈利亞,卻因被敵人捅傷,

最終在直升機上流血而亡。

在坐直升機回基地的途中,因為戰友的逝去,憤怒的安德烈將北約的指揮官丟出機外。

這件事情致使他和他的團隊被軍隊除名,

小分隊的人,被永遠地留在了塞爾維亞。

與此同時,北約在未經聯合國批准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軍事轟炸,

南聯盟的無辜平民因此迎來了滅頂之災。

一個男人,在戰火中送要臨盆的妻子去醫院。

就在妻子前腳剛踏進醫院的門檻,一枚炸彈殘忍地落下,

這是一場生與死的相隔,只一眼,這個即將成為父親的男人的世界便轟然崩塌。

等到男人清醒過來,拔腿便衝進醫院。

燃燒的痕跡、驚恐的人群,遍地混著血污的狼藉,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當男人尋著烈火的殘渣找到了妻子的病房,

他的孩子正有力地在啼哭,但她的妻子卻再也沒有張嘴說話的可能。

在戰火中降生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聽到的第一個聲音不是母親溫柔的呼喚,而是槍炮震耳的轟鳴。

女醫生抱起孩子朝出口奔去,

而孩子的父親,永遠留在了炮彈轟鳴的戰火中。

在這個混亂的時候,部分穆斯林敗類開始在科索沃無惡不作。

當地一個以「斯穆克」為首的小軍方團體,

闖入大巴挾持無辜的乘客,強姦殺害塞爾維亞人,

燒殺搶掠當地居民,炸毀大量的建築。

就在此時,俄方決定進駐此地區,

世界軍事史上重要的占領機場行動隨即展開。

安德烈的團隊被軍方所找到,由貝克做指揮,接受了控制斯拉蒂納機場(此時的機場正好被斯穆克控制著)這一任務。

為軍隊打頭陣,等待俄羅斯維和部隊的到達。

而此時的斯穆克,又開啟了新的一次恐怖活動。

所幸安德烈破壞了他的計劃。

成功解救了大部分的人,給斯穆克以重擊,並認識了他此後的摯愛——賈斯娜。

斯穆克為此展開瘋狂的報復,帶人四處追殺安德烈,

不僅殺害了為安德烈提供簽證的警長,還抓走了賈斯娜,將她帶回了機場,用無辜民眾的性命逼問安德烈的下落。

安德烈決定主動出擊,他和熟識的兩名警員法迪勒和普蘇傑,準備突襲機場。

因緣巧合,安德烈和他的戰友們在機場重逢。

電影的高潮也隨著小隊人馬的再聚一起到來。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小分隊的成員組成這個細節安排的非常精彩:

塔塔爾人(航站樓機槍手),印古什人(領隊),白俄羅斯人(自爆卡車),俄羅斯人(主角安德烈),烏茲別克人(女狙擊手),拆彈專家(認為自己是蘇聯人)。

兩位南聯盟小警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小警察是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

在得知機場被人占領後,追殺安德烈無果的斯穆克帶領著所有的部下,

返回機場——展開了與俄軍的戰鬥。

先是卑劣地派了一個小孩騎著自行車去偵查情況,

當孩子純真的眼神蒙上了殺伐的陰鬱,哪裡才是和平的凈土?

戰士們開始殊死搏鬥,

提起槍就開始掃描,在槍聲,彈聲,慘叫聲交雜下,機場很快變成了人間地獄。

以少數對多數的戰鬥總是慘烈的,

安德烈的戰友們,在斯穆克猛烈的炮火下,相繼犧牲。

影片中有幾個小細節觸動了小妹,一個是在機場守衛戰開打前塔塔爾族俄軍戰士與阿爾巴尼亞族南聯盟警察共同晨禮,

另一個是在機場保衛戰最後,塞族警察犧牲自己掩護拆彈兵撤退的這個場景,

這兩個細節的穿插直接升華了本片的主題,

也讓這部電影超越了單純的種族與宗教衝突的套路,體現了俄南兩國人民同仇敵愾捍衛和平的決心。

影片用心就會有打動人的地方,

這裡俄軍佩戴KFOR(科索沃維和部隊)標誌進入南聯盟腹地的這一細節安排,體現了導演肯下工夫的決心。

人物的刻畫與道具的安排體現著電影團隊的專業水準,

對於俄軍奇襲行動的大功臣——8X8輪式裝甲車輛BTR—80的長鏡頭展現,

無論是現實中拍攝的照片,還是《巴爾幹邊界》電影情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盡善盡美。

再回來說劇情,一位位熱血戰友們,

在掩護其他人的戰鬥中獻出了自己生命。

安德烈他們的彈藥,在戰鬥中被消耗殆盡。

在他們將要選擇另一種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時,

千鈞一髮之際,俄方的軍隊終於到了。

強大的陣容嚇的斯穆克手下四處脫逃,斯穆克最後被俄軍戰士刺頸而亡。

俄軍占領了機場,賈斯娜獲救了,

而完成任務的安德烈和他僅剩的隊友們按照指示悄悄駕車離開了機場,朝著未知的遠方駛去……

在影片的最後,

安德烈和賈斯娜終於重逢。

他們二人的故事以一個美好的結局收尾。

但塞爾維亞人民的安穩並未維持多久。

在俄軍撤離科索沃之後,分裂分子們又開始破壞。

2008年,科索沃再次進入動盪。

對塞爾維亞人民的攻擊,一直持續到今天……

生在中國,是幸中之幸。

那麼我們更不應忘記,我們為何能享太平盛世?

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

從《紅海行動》到《烈火英雄》這個硬漢真會挑戲

從《紅海行動》到《烈火英雄》這個硬漢真會挑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