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翼殺手》中飾演複製人Roy Batty的魯特格爾·哈爾停止了工作。
like tears in rain
影片中的2019年,現實中的2019年,Roy就這樣迎來了結局。
而正是魯特格爾·哈爾即興發揮的這個結局,升華了整部片的主題,也讓《銀翼殺手》這樣的異類,在電影史上成為了經典。
time to die.
想讓一部影片成為經典,一個發人深省又韻味無窮的結局必不可少,在這一點上,《銀翼殺手2049》可以說是一部偉大的續集。
複製人,是電影《銀翼殺手》中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它們就是對人類的複製,並且代替人類進行一些危險的勞動,無論是工作種類或是社會地位,都類似以前的奴隸。在1982版的《銀翼殺手》中,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異形》、《火星救援》等)探討了關於生存的問題,對所有生物來說,生存都是第一本能。而在《銀翼殺手2049》中,丹尼斯·維倫紐瓦(《邊境殺手》《降臨》)在一開始,就把「性」和「愛」賦予給了複製人K。這也算是人類進化的第二階段。
主人公K,擁有一個比全息影像更高級的「虛擬女友」Joi。對,比現在你們用VR玩的「女友」高級多了,別人的「女友」不但不用戴著笨重的眼鏡,還能和周邊物體產生互動,相當於MR(混合現實)技術。
人類把Joi給K的目的,是用來讓他消耗多餘的力比多(佛洛伊德理論中一種性驅動人類的動力),這套理論,同樣來自於人類社會。算得上是對複製人的一種管理方式。
MR技術的產物
Joi就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軟體。她可以通過信息的收集,掌握K的所有愛好,作息,是一個完美的靈魂伴侶,她存在的價值就是為K帶去快樂。但她有一件事無法滿足K——性。畢竟她只是一串數據,片中數次通過直接的打斷,製造現實與虛幻的壁壘,這種存在與虛無的關係,是本片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
Joi的地位以及Joi與K的關係,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她一直陪伴著K,對K不離不棄,甚至鼓勵K尋找自我,當所有人都把K這種複製人作為低級的奴隸來看待和命令時,只有Joi給予了他支持和鼓勵,讓K有了前進的動力,甚至在最後,Joi通過一種意外而殘酷的方式促成了K的自我覺醒。
觸不可及的戀人
在Joi和K的相處中,有兩段戲非常精彩,其中一段是K購買了一個發射器,讓Joi變成了「便攜女友」,接著他們在雨中開始謹慎地接觸,接吻。在這場戲中,Joi第一次來到外面的世界,看著雨點打在自己的「身上」。但就在她與K的接吻中,兩人謹慎地不觸碰到對方,因為一旦接觸,這虛幻而美麗的景象就會破滅,這是虛無。
另一段戲中,一個複製人為了跟蹤K,便通過「嘿嘿嘿」的服務來接近K,而Joi則做出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決定,她要和這個複製人同步,以實現與K的神交,這場戲最令人稱覺的是片中那種虛實結合的對比,將眼前的現實存在變得虛幻化,兩個「女性」的手在K身上不停遊走,接吻時兩個「女性」不同的感受和表情,不斷製造反差,與複製人的性服務相比,顯然Joi對K的愛意是真實的。在確立了Joi愛意的實體化同時,也確立了Joi的價值,這是存在。
存在與虛無
K對愛與性的認識,是為了讓K這個人物更接近人,影片前半段中對K和Joi的筆墨,正是為了後面所做的鋪墊。在K與Joi的「愛情」被確認存在之後,K開始了思考,開始了對自我的拯救,他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特殊性,他為了愛而應該做的付出。
但有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麼複製人呢?
《2049》與第一部《銀翼殺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為了商業而做出的妥協,妥協的結果便是增加了淺文本。整部片通過語言直接告訴你信息:愛,覺醒,革命。
讓大部分來影院一飽耳福,釋放力比多的觀眾至少不會一頭霧水。但如果要按照整部片的主題和信息深挖背後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Wallace(對,你沒看錯,取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這個名字比中國記者高到不知哪裡去了,以下簡稱W)。
W是《銀翼殺手2049》中複製人製造公司的老闆,而有關於他的身世,即使在官方的三部「前傳短片」中也沒有詳細提及,唯一從片中可知的就是:W不是一個人類,似乎也不能確定是一個複製人(他是個雙目失明的人),這一點甚至有可能觸動這個銀翼殺手的世界觀。
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
W雖然在片中每次都在和別人「談笑風生」,但他卻一次次地拋出情節點,深化主題。也正是因為他古怪的行為,讓我產生了一種將全片推翻,重新建構的想法。
《銀翼殺手》被稱為未來風格的黑色電影,《銀翼殺手2049》也繼承了這種風格。至於黑色電影這個概念,我們就在這裡跳過,畢竟史學界也沒能對這個名詞有明確的界定,甚至不知道該稱它為一種電影類型抑或是一種攝影風格。但作為一部黑色電影,它至少具備以下幾點:混亂的世界、一個遊走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主人公(這點在全片1小時30分的時候完成了)、一個陰謀、大反差的攝影風格、一個蛇蠍美人。在這部《銀翼殺手2049》中,我們可以逐一找到對應的要素,唯獨最後一點:一個蛇蠍美人,似乎無法找出對應人物,但片中Joi的兩段戲,讓我發現了其中的端倪。
在一刷的時候,有兩處地方會讓你感到奇怪,但無法說出怪在哪裡,直到我二刷。
Joi就是那個蛇蠍美人
蛇蠍美人
第一段戲,就是Joi在調查室和K的互動,這段互動中,Joi的台詞和表演,似乎不是鼓勵,幫助,反而幾近是慫恿和激將。
第二段戲,是在K結束調查之後,K發現自己不是普通的複製人,而這時的Joi,甚至比K本人更激動,直到K大聲喝止住了Joi的刺激。
當然,單憑這幾點,我們無法確定Joi在片中正確的人物定位,但接下來的一個證據,似乎能剝去Joi正面身份的偽裝,那就是W在影片後期說的一句話。
「你能確定愛是真實的嗎,抑或這只是為了生產完美樣本的精準設計?」
完美的設計
這句話是W對另一個複製人D說的,卻也可以完美套用到K和Joi的感情線上(畢竟K才是主角),Joi作為W的公司生產的一個軟體,完全按照K的喜好來制定,而K卻愛上了Joi,並把這種關係稱為愛情,K很明顯陷入了真實和設計之間的灰色區域(電影主題再現)。
PS:W的這個假設,如果按照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缸中腦」理論,便可以將此問題引申到人類身上,片中也好幾次以這個理論為基礎進行角色與觀眾之間的轉換。而「愛情」的複雜性更是涉及到諸多學科,無法開展研究。
因此,我在這裡大膽的推測,Joi從一開始就是W計劃的一部分,Joi的角色並不是一個良師益友,而是一個反派手下的蛇蠍美人,一步步把K推向深淵,而對K最後的刺激,便是Joi的原型在大廈上打出的巨型廣告,這讓K一直以來對愛的幻想全部幻滅,讓K完成了自我的覺醒。
幻滅與覺醒同時完成,也是好萊塢慣用的手法
這時,通常一個人物的覺醒,是勝利的信號。的確,這是一次覺醒,但卻是一次計劃之中的覺醒。因為W屢次幫助K,讓K一次次擺脫難關(其中也包括Joi對K的慫恿,讓猶豫的K做出決定),而W計劃的目標本來就不是D,反而一直是K。K自我覺醒產生的影響,才是關鍵。最終那個看似圓滿的結局,勝利者其實只有W,而W的代價,只是失去了他數百萬複製人中的一個。但他讓複製人K自我覺醒的實驗卻成功了。
上文中提到了K的覺醒,那我們就從頭梳理一下整部片對K這個角色的塑造。
1:K對其他人類的態度,K一開始是個軟弱的複製人,他不敢直視人類,習慣了人類的態度,每次歸隊之後都要做基準測試,來保證自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