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特效在一定意義上有點石成金的作用,可以通過技術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那些絢麗而宏大的特效鏡頭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奇異世界,唯有在電影里我們的夢想才能成真。
但特效也並不是越奇幻越好的,有的電影就使用了一些看不出來的特效來輔助劇情,讓整部電影的質感變好,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特效大片。
阿凡達作為電影史上最強力的一部電影我只能說是太棒了, 但電影講述的內容卻是十分的簡單,借用網友的神評論就是釘子戶抵抗暴力強拆最終勝利,故事有點老套,但導演都說了,這是上世紀90年代就有的故事創意,可以理解。
雖然是說了詹導的壞話,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詹導還是很牛的,《阿凡達》採用3D技術拍攝,共耗資5億美元製作發行,是電影史上最為昂貴的作品。
是卡梅隆告訴世人,什麼,才是真正的3D!是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叫做獨一無二的想像!是他讓大家知道,什麼,才有資格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這才是光與影的藝術,這才是視覺的極致享受,這才是電影的靈魂觸動!在這之下,什麼音樂台詞情節,全部都不重要了。唯有這種鏡頭,這種畫面,這種色彩,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卡梅隆開創了一個時代!屬於3D電影的時代。
其勢漫威宇宙部部都是特效大片,但之所以《復聯4》 能上榜,其最大原因就是成紅的將《阿凡達》斬於馬下,橫掃全球票房高達27.2億美金,當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據統計,《復聯 3 》里包含 2680 個特效鏡頭,獲得第 22 屆好萊塢電影最佳視覺效果獎。而距離 3 首映僅一年,《復聯 4 》就帶著超過 3000 個特效鏡頭趕來。這背後是 12 家特效公司、上千人團隊以及計算機的工作。
最本片最強大的特效陣容就是復聯團隊和滅霸團隊廝殺,整個場面讓人看的激情四射,似乎每個人都真真正正的在戰場上廝殺一樣。
如果說《阿凡達》 是一個頂峰的話,那麼《復聯四》就是一個傳奇。
提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不得不說導演李安,因為他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因為你不曾想到這樣有才華的李安導演,竟然是靠著自己的妻子過了半輩子,當然他妻子眼光不錯,這的確是一支潛力股。
2012年首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李安憑此片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影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更加關注故事背後的寓意而不去執著於破解所謂真相的細節。
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就是上面的動物都是真的,嗯,起碼我看第一遍的時候是這樣認為的。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那麼真相只有一個,那些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的動物,全是在一個小小的工作室里通過電腦完成的。而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則是台中市一個廢棄機場裡搭建起的一個水槽而已。然而這家公司因為技術過硬,強行倒閉。
這是一部很大劉風,很中國風,很科幻風的電影。
從小說到電影的千變萬變間,整體的故事背景設定沒有變:太陽即將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在人類命運存亡的關頭,人類聯合政府決定將地球整體推離現有軌道,駛向距離我們最近、4.2光年的比鄰星。這是一場長達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
劇情沒得說,改編自劉慈欣的百子精文《流浪地球》,而就特效方面《流浪地球》在粗剪初期有4000個視效鏡頭,最終保留下來的有2200個左右,其中50%是高難度視效鏡頭…
比如影片中行星發動機的一幕,為了實現這一奇觀,美術團隊設計了十幾版不同方案,從
線稿到上色、動態預覽,再到特效實現。
總體來講,電影是一部值得看的好電影,特效雖然不是頂級的,但是用這麼一點錢能做成這樣的視覺效果,已經是很難得了。
這部影片敢於在被定型為「治癒暗黑童話」的正片中反覆出現「治癒」二字,既是藝高人膽大,也是對傳統「治癒」電影的一種小小顛覆。西班牙導演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在2012年《海嘯奇蹟》後沉寂了幾年,去年終於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作業,2016年9月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在西班牙戈雅獎上斬獲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九項大獎,票房一路飄紅,成為去年西班牙國內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特效自然是沒得說,因為你可能不信這樣一部小成本電影,除了演員全是假的。
盤點這麼多就是因為如今的電影市場呈泛濫的狀況,動不動一部電影就叫特效大片,然後比我吃的王中王還便宜。
特效只能讓電影更好,如果說是如虎添翼的話,那你也最起碼是個虎才行。
我是電影皆可盤的小金剛,我們下期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