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中國式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往往畸形:或缺位或暴躁,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我的朋友A是我好幾篇文章的\"主角\",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她一直在努力著。而今天,她又一次給我留言,詢問我有關和孩子溝通的問題。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女兒今早吃早點,沒吃完,她爹就強迫孩子必須吃完,不能浪費糧食,最後孩子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吃著剩下的飯。這件事情發生了很多次,不知如何引導了。我分析的原因有幾方面:首先,孩子的腸胃一直很差,遇到自己喜歡的會多吃點;其次,飯大多時候是奶奶做的,而奶奶是不注重生活質量的人,飯菜一般不太可口,她兒子有時都不想吃;最後孩子爸有時是一個對孩子苛刻的人,說話大聲,表情很兇,很強勢,孩子必須按他的意思辦。比如今早孩子爸的原話大體上是:天天吃了要剩飯,就是不珍惜糧食,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時說想吃這樣那樣,做了你又不吃,給是浪費,你給我吃掉,不准剩飯。而孩子只說一句\"吃不下\",其他原因她不說,孩子不敢反抗,就一直流著淚,默默的吃掉。上學的路上也一直在默默的流著眼淚。
A的這個案例和我寫過的很多雞毛蒜皮一樣,看似非常普通,但是背後卻蘊含著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拆分不同的觀點。
在很多中國式家庭中,爸爸都充當的是一個苛刻的\"權威\"角色,對孩子的管理嚴肅而強勢,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但是在這種父親面前,不存在的。即使孩子是女兒,也依舊不能得到他們的半分寬容。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這種現象相當\"擰巴\"——因為父親與女兒一般而言有著天然的親近,究其原因,我想和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男權思想不無關係。今天圍繞這個案例,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這個話題。
1.家庭中的父親角色
父親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代表著力量、規則、權威、秩序等。經典精神分析認為,人天生的兩個驅力,分別是力比多和攻擊性。他們都與\"力量和秩序\"息息相關。
人天生崇尚力量,這和人類的原始本能有關,在家庭中,父親的力量必不可少,我們常用家中的\"頂樑柱\"或者\"大山\"來形容父親,實際上也代表了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期待。如果一個父親是缺少力量、沒有規則的,那這個家庭的整體秩序也不會太好。父親在家庭中對孩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人際關係、心理健康、性別角色、道德水平等方面。
從某種角度來說,母嬰關係更多的影響孩子的依戀關係的形成,而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則更多的在\"社會化\"這個方面施加影響。
父親是\"力量\"的象徵,但是我們有必要明確一點:父親角色代表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力量?
2.父親角色:暴力vs力量;控制vs規則
現實中,很多人混淆了\"暴力\"和\"力量\"的區別,同時,也很容易將\"控制\"與\"規則\"混淆。這樣的曲解,也是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曲解。
父親本身是力量的象徵,這個力量既包括身體上的力量,更包括內心的力量。從生理上,父親力氣更大,能承擔一些比較繁重的家務勞動,這是力量的象徵。在當今的現代家庭,對體力勞動的依賴程度大幅度減輕,而對父親人格和心理上的力量的需求就更為凸顯。
我們常說內心力量,但是內心力量到底包括什麼?作為父親的角色,更提供給孩子的心理支撐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心理的堅定度和穩定度。而父親對於規則和秩序的影響,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影響更為深遠。一個強大的有力量的爸爸很容易給孩子建立較好的規則感,孩子規則感的建立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的相處更能遵循規律。但是,很多中國式父親在表達自身力量的時候,卻經常使用暴力的形式,尤其是對於年齡幼小的孩子、無反抗力的小孩更是如此。我們必須明確:不管是嚴苛的語言暴力還是殘暴的肢體暴力,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當孩子長期處於對\"權威\"懲罰的恐懼之中時,會很容易產生懦弱、膽小、自卑、逆反等一系列人格特質,且自身的自主意志的發展一定是匱乏的。
\"中國式父親\"在為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時常採用簡單粗暴的控制式方法,強迫孩子遵守他自己認可的規則,這些規則往往是由父親單方面建立的,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並未和孩子進行充分的協商,也沒有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這種建立規則和執行規則的簡單粗暴,並不是真正的建立規則,而是單方面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這樣做的結果,不但無法建立有效的規則,反而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嚴重的創傷,孩子很容易產生壓抑與逆反兩類情緒。
在本文中的案例中,父親不考慮孩子食慾不好,奶奶做飯不可口等現實因素,而是一味的強迫孩子必須吃完所有的飯,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施以\"不能浪費糧食\"的道德綁架。父親的做法,貌似是在為孩子樹立規則,實則在用自己的權威身份對孩子施加粗暴的控制,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會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真正的力量,是溫和而堅定,真正的規則,是在和孩子進行充分民主的協商之後共同制定的規則,而不是家長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就是\"規則\"。
3.父親角色:人格發展
我國心理學家孟育群通過對關於\"親子關係對少年問題行為及人格特徵影響的研究\"顯示,父母教育不一致型、父親干涉型和母親的消極拒絕型對少年人格影響最大。父親干涉型管教下的子女,一般都會出現身心發育遲緩、情緒不穩定、忍耐力差、愛推卸責任等特點,而且依賴性強、缺乏遠大目標和創造性。而父親溺愛則容易使兒童人格發展受阻,影響情緒發展,易動感情,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研究中還發現,親子關係對青少年人格影響的因素,絕大部分都涉及父親的教養態度類型。
可以肯定的說法是:當兒童成長到少年期,在一定條件下,父親對孩子社會化的影響作用增強,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影響重大。
父親角色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是有區別的,對於男孩而言,父親榜樣和示範作用更為凸顯,而對於女兒來說,則更影響其婚戀關係。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也是女兒的第一個異性榜樣。父親在女兒的自尊感、身份感及個性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年後,父親的形象成為女兒擇偶的標準,影響女兒與異性的正常交往及婚戀。
融洽和諧的父女關係,會收穫自尊、自愛、積極、陽光的女孩,反之,則會收穫自卑、敏感、逆反的女孩。所以女孩在她們的性格形成的時期需要成年男性的陪伴指導,以使她們進入青春期時能夠對男性做出適當的反應,進而為她們的社會化做好充分準備。
4. 嚴苛的父親對孩子(尤其是女兒)的影響
A在後來和我的交流中提到,孩子的性格非常內向、自卑,就像她被父親勒令吃飯時她也只敢哭,不敢說話。孩子的這些行為現象,和父親的嚴苛不無關係。
對孩子的發展來說,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無條件的愛,以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規則。關於愛和規則,我已經反覆強調我的觀點:愛與規則從不矛盾,而且是互相統一的。
充分的愛,為孩子提供心理的滋養,而適當的規則,讓孩子更好的完成社會化。現實中很多嚴苛的父母,以規則為名實施控制,態度蠻橫傲慢,孩子感覺到的是委屈和壓抑。這樣的孩子,一般會走向兩個極端:或者自卑壓抑,或者逆反、暴烈。
從父女關係的角度來說,嚴苛的父親,對女兒傷害性極大。
第一,造成女孩不自信的心理。相比較母親,父親的打壓往往更加嚴厲,女孩生性敏感,更在意來自父親的讚賞,而過分苛刻的父親對女兒的讚賞極為吝嗇,這會讓女兒很難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在這樣心理的影響下,孩子會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對生活喪失興趣。
第二,影響女兒的性別的自我認同。性別角色是孩子形成與自己的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價值期望的性別認識和性別行為的過程。對於女孩來說,父親身上的男性品質使她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了參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會在潛意識將父親看做是異性伴侶,甚至是未來丈夫的模式。
如果父親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經常對女兒表示適當的讚美和回應,這會使女兒對自己的女性氣質非常認同,這樣會直接影響女孩長大後的氣質取向。反之,如果父親過分嚴苛,甚至對女兒的女性氣質表現出嫌棄、鄙視,則會極大的影響女孩成人後的性別自我認同。
第三,直接影響女兒將來的婚戀關係。幾乎所有人的婚戀關係都是原生家庭的翻版,得到父親更多愛的女孩,可能會下意識的尋找像父親一樣\"完美\"的男性,而缺少父愛的女孩,則會傾向於在將來的婚戀關係中尋找\"缺失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