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如今幼兒園搞活動是越來越難了。
表妹是幼兒園老師,她跟我吐槽,班上的「仲夏夜之夢」演出就缺她們班的節目還沒搞定,主要原因是「跳繩舞」缺家長演員,媽媽們分別以「不會」、「身體欠佳」、「檔期不夠」為由拒絕了。
哦?現在幼兒園媽媽都如此硬核了?
在我兒子上幼兒園那個年代,家長們都搶著配合,雖然也不知道中了什麼邪,面子都不要的,演過一朵雲一棵樹一條河,我還演過一個人販子......總之只要孩子一聲令下:「媽媽你為什麼不參加,哼!」第二天老母就舔著臉主動去報名了,甚至願意每天請半天假去排練,絕對不怕丟飯碗,那股幹勁如果用到學習和工作上,一定早就成材了。
可如今的幼兒園家長怎麼這樣呢?一問,班裡居然近一半是第二胎。
豁然開朗,這很好理解了。
第一,為了伺候家裡放暑假的大娃,人家把二娃丟進這種沒有寒暑假的私立幼兒園,就是圖省事兒,你現在還叫人家過來配合你演出?
第二,人家確實身體跟不上精神,就算想跳也可能力不從心,你以為大家還是二三十歲的妙齡老母呢?很多二娃媽媽估計是奔四甚至奔五了,老胳膊老腿老腰出點事,你們幼兒園付得起責任嗎?
第三,二娃媽們可能正奔波於各大暑期班和補習班的路上接送孩子,也可能陪著老大漂洋過海參加夏令營去了,更有機智老母,在暑期來臨時申請了出長差,乾脆跑得遠遠的,這不就是沒檔期了嗎?
我表妹不服氣,她說「那個xx媽媽第一個娃也是我帶的,那時候可積極了,自己來不了也一定要派他家爸爸來,200多斤一猛男在演小蝌蚪找媽媽,可現在,連個人影都見不著......」
我勸表妹不要想不開,家長又不能分身。
每一個見不著家長人影的幼兒園老師背後,可能都隱藏著一個天天見得著家長人影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
估計以後幼兒園招生完了得做個詳細規劃,把每個班一娃和二娃的數量調整到合適比例,以避免某個班裡二娃太多,不受待見,不好組織活動。
這個事只是個小事,不過已經能反映出在二娃家庭越來越多的當下,各種「老母內部矛盾」開始湧現。
早在一年多前,我就寫過《第一批生二胎的中年婦女已經成魔了》。
幼兒園父母老齡化!
媽媽們之間的面相幾乎能差半代人。年輕的才20齣頭,年紀大的已經40多了,都不知道該叫姐姐還是阿姨。
班裡要搞個演出什麼的,年輕媽媽教娃唱的是易烊千璽和抖音神曲,老齡媽媽們認識的最年輕歌手還是周杰倫。
同一個班裡三歲小孩之間都有代溝了!
當年輕的媽還在擔心寶寶吃東西不洗手、冬天不肯穿秋褲怎麼辦的時候,中老年媽媽們卻在討論奧數技術哪家強,小升初策略誰更高,美高學校好不好了。
家裡大寶處在人生轉折期,這種幼兒園的小娃娃,就是順帶著養養的。
小朋友之間的代溝好解決,老母之間的代溝就有點難了。不但有代溝,二娃老母還普遍不認慫。
小區里的年輕媽媽要團那種「家庭教育中如何調節情緒」之類的心理教育課,二娃老母就會直接出來潑冷水:「哦,這種啊,最沒用了,你們還不如給自己多買幾張面膜,心情自然就好了......」
媽媽們要協作一起出個大海報,大家把海報設計成鶯鶯燕燕花花草草的,某二娃媽跑過來,直接丟下一句:「費那事兒幹嘛,淘寶上找個差不多的買一買就得了......」
咦,這位媽媽活得怎麼這麼不精緻啊?
其實,人家帶老大的時候和你們一樣,精緻著呢!
這世上最怕的就是「熟了就飄」,顯得很不待見這個世道,其實只是她們走過了一遍回頭看看,才總結出了長壽的秘訣:能省點勁就省點勁吧。
於是二娃媽媽們在那些年輕一些的、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希望體驗各種育兒新鮮感的新媽媽面前,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還讓人沒辦法反駁,用上海話說起來就是「頭皮撬」。
前幾天我認識了一位教育專家。我問他:「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上補習班嗎?」
「你問哪個孩子,老大還是老二?」
「不一樣嗎?」
「老大初中了,每周還在補習,習慣了。老二剛上小學,什麼課外班都不上。」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老大從小補習,也沒什麼用,所以老二就不再浪費錢了。」
你看,同一個媽,對不同的娃,態度就這麼不同。
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女人的真正成熟?是時間的流逝嗎?是生活的歷練嗎?是雲配偶的磨礪嗎?不!是生了一個,又生了一個。
經常有人對我說這樣的話:你娃這麼優秀,你怎麼不再生一個啊?
這個理念真的很奇葩。我娃優秀不優秀,和生不生二娃有毛線關係呢?
但有人就會覺得:你娃優秀,所以你不費力氣,所以你必須再生一個啊,再生一個也不費力氣。
我一般就問他:再生一個你幫我帶嗎?
不過真的存在一些喜歡自我挑戰的優秀老母。
我最佩服的一個媽媽,解釋自己為什麼生了二胎:「我感覺我大女兒沒帶好,好像走了不少彎路,我吸取了太多經驗教訓,感覺這些經驗教訓不重新實踐一把不過癮,所以我再生一個,這次保證不會走彎路了,一定能帶得非常輕鬆。」
她二女兒現在三歲了。有一次她說:「我以為我不會再走彎路了,結果這一次彎路走得比上次還多……」
簡直山路十八彎。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上次走了一趟彎路A,這次以為能避免,但沒想到這年頭彎路也與時俱進,前方還有彎路BCDEFG啊,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她把小女兒送進一個蹦蹦跳跳學英語的學校,當天發了一個朋友圈:
在某英語課的家長會後,她直接跟老師說:老師,這個回家作業我們就不做了,因為我們還要去上游泳課和舞蹈課。反正這個作業做不做無所謂,我知道的。
老師心裡肯定在默念:這是個什麼媽啊,有這樣的媽媽,孩子能學好嗎?
但老師不知道,走過了滄海桑田,看遍了潮起潮落的二娃媽媽,什麼有用什麼沒用,心裡一清二楚。
所以別小看二娃的媽,她們是這個世上最具備「看破不說破」能力的一個人群。
當她們露出一個不明真相的微笑,你千萬別以為那是什麼好事,她是在告訴你:別瞎逼逼了,蒙誰呢。
幾個月前我還在小升初的混戰中求生,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班上有個二娃的媽媽對我說:沒事兒,隨遇而安,上哪兒都行,誰知道三四年後政策又變成啥樣了,對誰有利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她家大娃明年中考,當年小升初的時候,中考政策和現在的完全不同。所以對於今年二娃的小升初,她淡然得不得了——就這樣吧,等待命運的裁決。
如果一個老母連小升初都能活成這樣的佛系,敢問世上還有什麼困難可以摧毀她。但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是二娃媽,她恐怕也做不到如此硬核。
所以我現在喜歡找二娃的媽媽去討論問題,她們在經驗主義和務實性方面的探索,可謂吃的珍珠比我喝的奶茶還多。
這就造就了她們看得穿,看得透,也更豁達,更有底氣,於是更硬核了。
萬一有哪個二娃媽媽還沒有達到這一層境界,那就勸她繼續深造,再生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