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隨著信息的開放,我們發現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多出現在各類文章中。
這裡我自己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我也看到了太多成長受阻的人追溯過去發現他們成長在一個不那麼幸福的家庭。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案例故事。
這個孩子因為抑鬱情緒找到我,第一眼我見到的時候他總是表現的很懂事,而且在與人交談的時候顯得彬彬有禮。可是卻並沒有讓我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我在和他交談的過程中會總是覺得好像一切都是在討好我的感覺。據他講他父親是一位普通職工,母親是做生意的。小時候母親忙於生意,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親成長互動。
小時候父親最喜歡和他講的一句話就是「等你到18歲,你就該為你自己的生活負責了」。自己到了學校好像一切都該是老師的責任,很多問題都是自己的。
等到他大學畢業了,但是他並沒有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成長有過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倒是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以後我們沒什麼本事,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這個孩子最討厭就是這句話,當聽到這句話後總會讓人特別的不安全。我會覺得總有些像把成長任務中自己本該負責的東西交給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
看似一個負責靠譜的父親,卻總是將自己沒盡到的責任甩鍋給孩子。一句我們沒什麼本事摧毀了多少孩子對父母的理想化。
我們知道父母養一個孩子在當下來說的確是很不容易,無論從經濟狀況還是費心程度,但是這並不是自己未盡好教育的託詞。
作為一個90後,我父母最容易讓我看到他們的不容易。要說有時候真的很心疼,可是我並不希望他們把這些成天掛在嘴邊。尤其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綁架我的慾望(比如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一些事情,父母最喜歡說「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我們養你這麼不容易。)
慢慢的我越來越覺得自己身上負擔越來越重。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父母需要做多少才是一個及格的父母?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一個家長至少需要成為一個「60分媽媽」,而這個60分並不是代表及格就好,而是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足夠好是既不溺愛也不缺失,好像很為難父母,不過既然成為父母那麼是不是應該努力去做到更好呢?
孩子的教育問題,真的很複雜,用心最重要。
你不單是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需求就是滿分了,你需要的是與孩子共同走進他的世界幫他清理很多在他認知中的迷茫與痛苦。
孩子需要的很簡單,也許你只要在他失落的時候被評判多鼓勵。在他生病的時候別愁眉苦臉,多關懷就好。在他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落井下石一樣的批評他,而是引導他問題不全部都是他的,讓他更加看清問題就好。這些甚至有時候比一些物質滿足重要的多。
正如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我覺得父母不需要完美,但是一定要陪伴孩子一同成長,這樣孩子才會更健康的成長下去。
孩子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其實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愛我們。
最後我聊完,我看到孩子最初那個孩子落幕的離去。他或許只是希望一個好的心路人,但是心理諮詢卻不能像他父母那樣一味給他建議。
我只能懷著深深的祝福讓他明白,他已經成長,而且他自己也可以為他自己的幸福負責了!
如果此刻有心理困擾的你可以參考我的抑鬱康復手記細節:
如何走出抑鬱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導)
學習接納抑鬱,發現抑鬱帶來的積極影響
如何在抑鬱期間應對工作高壓力
心理學講解除痛苦要「接納自己」,那麼到底什麼是接納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