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古八景分布於縣城的四面八方,其具體景點多年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明末清初時,流傳的「八景」有:黃山隱樹、張相靈池、漏滴繡佛、轉晶奇石、千工士堰、五里交河、北隅沃壤、廣順晴昆。到了清末至民國時這「八景」又變成為了:懸鼓青嶂、天池映月、雷門激浪、老人石峰、柳橋渡春、黃山晚照、韭崖新雨、北隅耕煙,繼而一直延續至今。
1、懸鼓青嶂
「懸鼓青嶂」為鄖西「古八景」之冠,通稱「懸鼓觀」。崖下建有元武廟,座落在城西南天河坪,距城五里,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比「天池庵」晚建三十年,歷經兵災峰火摧殘,幾度興廢。據有關史料記載:最初為明末李自成部追兵至此,毀於戰爭,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胡正槐率縣人姜成烈、姚啟元重修。乾隆五十一年又重修一次。同治元年復毀於兵。同治四年有桂姓人捐資重修。桂姓人祖居懸鼓觀下,見觀毀不忍,率其子做磚瓦、賣耕牛集資,先後三次重修一新,使其得以保存到解放。
2、老人石峰
「老人石峰」是鄖西頗有特色的八景之一。據縣誌云:「邑南之巔有石峰,狀若老人,隱約有口鼻之具。」相傳此山在古代又名「文筆峰」。這位石頭老人高丈余,在萬山叢中,面南立,猶如鐵漢,千年不衰;酷似武將,英姿勃勃,狀若美女,形態婀娜,並且「旗鼓在前,天馬在後」,左繞天河,右回激浪,其威武之勢,可謂壯觀。古今已不知有多少人為其吟詩作畫,讚頌不己。其中有七言古詩云:「南山之頂石巍然,狀若老人立危巔。盤古開天生在此,出世已經千萬年。身長丈余形容脆,氣吞日月吸雲煙。西津文筆峰奇絕,鍾毓靈秀起英賢。」寥寥數語把老人石峰寫得活龍活現,躍然紙上。
3、雷門激浪
雷門,只剩遺址,即今石門灣處石門的古稱,在城南五里,原是一座數丈的懸崖峭壁,面對著激浪河,迎水聳立。由於兩山夾水,灘流險急,每逢夏秋,河水泛漲,則觸石雷鳴,聲飛數十里,形成一個繪聲繪色的天然景觀。「雷門激浪」因此而得名。
4、韭崖新雨
在縣城西北數里的天河西畔,有高數十丈的陡峭石壁,直插藍天,名日「韭菜崖」。為什麼這個韭崖是韭菜的韭,韭菜的韭是因為山崖上到春天秋天它都長韭菜,長的一茬一茬的,經過了春雨一灑,它非常鮮麗,所以叫韭崖新雨,尤其是經過了春雨以後它的韭菜更加茂盛,古代文人雅士,在韭崖新雨這個景點也留下了很多佳作。」
「韭崖新雨」只是一種意境,當然不會有大片韭菜的身影,這裡有的只是一片片茂密的樹林。但在這山上的懸崖邊,卻屹立著一座涼亭,每逢好天氣,當地人都會來此遠眺,將整個北隅的風景收於眼底。
5、北 隅 耕 煙
從鄖西山城北出,穿長街,渡柳橋,越五里許,登五穀山樑,極目四眺,展現在面前的便是田野縱橫,雲霧縈繞,牛哞羊叫,山歌陣陣,「北隅耕煙」天然美景,令人頓起「田翁橫挎」,「禾鋤馭犁」之感。
鄖西地方文化學者趙天祿:」就是我們牛郎織女的後代們在這裡帶農民們男耕女織,農民們春天到來了,形成犁地形成一些浪花,騰起一些霧浪,還有一種說法是農民們燒酒,每個酒子裡出來的酒煙,把整個空中瀰漫了,所以叫北隅耕煙。「這個傳說彰顯了鄖西人勤勞和質樸的本性。
6、黃山晚照
黃山自古為鄖西縣脈,自蓋華山迤邐北郭十餘里,近城一里許又一分為二,分東西兩座,高僅數十米,呈獅頭形;中間夾泥溝,緊抵城北郭。因遍土皆黃,呈硃砂色,故名黃山。
民國以前,黃山荒涼偏僻,荊棘叢生,冢墓林立。因土質板結,很少開墾利用;一遇天旱,禾草枯萎,連放牛羊者也很少來此荒僻之地。凡來此者,必日暮早歸,否則,便有「鬼哭狼嚎」之恐懼感。
據此,何以稱「八景」之一?此乃舊時文人拼湊而成。他們閒暇之餘,登黃山四顧風光,鳥瞰山城,見晚霞與黃山渾然一體,即生感慨,大發詩興。如同治年間知縣陳光弟登黃山後便作詩一首:「攜樽薄暮到黃山,列獻平巒指顧間,半壁朱霞殘靄散,滿城翠色淡煙還」 ;還有詩曰:「晚上黃山一望賒,城南煙火萬人家;回頭忽覺別天地,十里飛紅散落霞」。這些詩詞也使得人們對黃山美景有了新的認識。
7、天池映月
天池映月現已成遺址,當年就是一個四合院,四合院裡有口天井,對著天上,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天上的月亮和井底的月亮正好映在一起,所以古人就稱它為天池映月。
8、柳橋渡春
「柳橋渡春」,在古代社會系頗有詩意的古「八景」之一。座落於城北直峪河(今小河)上。呈彎月形,長、高各三丈余,全由人工鑽鑿石條漿砌而成,上有石欄,雕鑿精細。行人出北城,渡此橋與對面春山相接,兩岸種植楊柳,故名「渡春橋」。
來源:秦楚網、十堰廣播電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天河旅遊區07196318777。
地址:湖北鄖西城關鎮懸鼓路265號
交通路線提示:
公交路線:1路、7路、16路公交均抵達天河景區(玄鼓山景區大門口)
外地自駕游路線:高速路口—發展大道—環城西路—懸鼓觀路 —265號玄鼓山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