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教育,要努力學習,畢業之後被告誡,要努力工作,身體不好的時候,被勸說說要努力鍛鍊身體,身體很好的時候,大家說要努力減肥……
「努力」是圍繞我們的永恆話題,然而就像亞當夏娃忘了問上帝,吃了禁果為什麼就會被懲罰一樣,我們都忘記問對方,什麼是努力,為什麼努力,怎麼努力。
對於教女兒要努力這件事,我一度很矛盾。
女兒最近在學習一些內容的時候,表現得不是很好,因為她總是碰到困難就躲,要不就是發脾氣,根本不是我理想中的那個「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形象。
面對她的逃避,我想過理解她,畢竟年紀還小,有些困難可能超出了她能解決的範圍,但我又想,每個人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解決困難之後,我希望她能早日體會那種解出一個很難的數學題之後的快感。
圖片來自pixabay
小時候父輩教育我們,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要努力學習。當我們反思為什麼需要努力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一點:努力可以改變自己。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過成長性思維和固定思維兩種經典模型。固定性思維模式認為,人是固定不變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成長型思維則認為人是會改變的,通過努力就可以改變自己。
很多人不願意努力,不願意面對困難,就是因為曾經面對困難的時候遭遇了挫折,等下次再碰到困難時,就不再願意直接面對了,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賽里格曼將這種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
賽里格曼做了一項實驗:把狗關進一個通電的籠子,只要蜂鳴器一響,狗就會觸電,但因為籠子關閉無法逃脫,狗就會觸電。多次遭受電擊之後,實驗人員在蜂鳴器和點擊的間隙把籠門打開,狗不但不逃,反而沒等通電就直接倒地呻吟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我們站在人的角度分析,不難看到,努力卻可以改變這種情況,避免掉進「習得型無助」的陷阱,只要自己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就能避免這種恐慌。
而改變固定思維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語言習慣,把封閉、絕對化的評價改為開放式提問,比如不要說「我不擅長這件事」,可以說「我還需要做哪些準備,才能做好這件事?」等等。
神經學科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後天的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非常大,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和一個不思進取的人,有著天壤之別。
圖片來自pixabay
木桶理論教育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短板,要學會依靠團隊的力量彌補短板,而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都需要知道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長版,這才是自己競爭的主要依靠。
醫學博士納撒尼爾·萊博維茨(Nathaniel Leibowitz)等學者在《數學心理學雜誌》上有一篇論文表明,人們在學習積累方面通常呈現S形曲線特徵。能力水平隨著投入努力時間先緩慢發展,然後進入快速提升,最後到達一個很高的位置,但大多數人往往在初期階段就放棄了,最後只能跟很多人一起競爭低工資的崗位。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不斷增加自己在某一個行業的鑽研深度,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才能提升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長版,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要做一個通才,而不能做專才,畢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很多專才無法解決的問題。
美國國家商務家具公司創始人喬治·莫舍(George Mosher)在給畢業生的職業建議時曾說,「仔細觀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平衡自己的劣勢。迴避在很多問題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隨時留意新的機會。」
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都先要有自己的專業特長,這才是我們競爭力的體現,而通才只有在專才的基礎上才有意義,通才起到的作用是錦上添花,如果沒有專業做支撐,通才只能算是庸才。
就像郝明義先生在講如何閱讀時曾提到,要首先在一個領域深挖精研,研究透徹之後再想周邊擴散,才能對整個知識海洋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只有有了一技之長,通才才能幫助我們建立更高的思考維度。
要做到專才,就需要精益求精,在一個領域不斷追求完美,但我們卻不能事事追求完美,要銘記有舍才有得,畢竟每個人的資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一個「槓鈴策略」,就是要同事採取兩種極端行為,一方面投入大多數精力專注於一個既定領域學習,另一方面拿出小部分時間,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博取新機會。
比如可以拿出80%的時間學習主業,20%時間來自由學習不同領域知識。
圖片來自pixabay
我們都說興趣是動力,所以不管學什麼東西都需要先培養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夠繼續堅持,但這好像又陷入了一個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只有有興趣才會堅持,但是只有堅持了才能產生興趣。
對於有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會做到一眼就產生興趣,然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先努力,在努力過程中培養興趣。
當有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他們解釋的原因是,我對這個感興趣,潛台詞是,我的意志力很強,是意志力支撐我努力到現在,不斷地堅持到現在才做出一番成就。
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因為當初沒得選,只能一條道走到底,於是他們都不斷努力,全身心投入,最後才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上面講到的S形成長理論,前期階段很多人放棄就是因為沒有興趣,然而很多事實表明,如果我們能夠比別人多堅持一段時間,那我們可能會找到這個專業的精髓,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萬維鋼講到他參加高空行走活動的經歷,剛開始在地面往上看,這個項目很好像很安全,上面有安全繩索,兩邊還有可以手扶的纜繩,中間直接踏著,木板走過去就好.然而等他自己上去的時候,走了幾步發現雙腿打顫,於是他決定放棄然後返回去。但引導人員跟他說,你不能這樣子回去,你得堅持走過去。然後他又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然後他發現確實跟地面上的感覺是一樣的,非常安全,還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成為最後一個下去的人。他回顧的時候,發現剛開始很困難,想放棄,但堅持了幾分鐘以後,才發現項目的意義,從中找到了樂趣。
無論什麼事情,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解決遇到的困難,只有解決了困難才會產生樂趣,只有有了樂趣才會產生興趣,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而產生興趣,又會督促自己不斷的向前努力,最終形成正向循環,持續推動自己不斷前進。
興趣是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努力的動力或源頭。
《爆裂鼓手》中有句經典台詞:當你有了夢想,你的靈魂都是自由的。我想說,首先你得努力,你才能產生興趣,才會成為專家,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靈魂才會得以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