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從6月15日起正式拉開帷幕。本屆電影節舉辦日期為6月15日至24日,以「世界影視,中國主場,上海氣質」為特色,以電影為橋樑,促進世界各國的影視人前來交流合作,用光影做載體,滿足廣大人民大眾對影視文化的美好需求。
從今天開始,影迷們開始趕場看電影,47家展映影院裡500多部影片組成光影的海洋;業內人士也將在一場場重量級的發布會和論壇上帶來關於中國電影當下最新最熱的消息,碰撞最新鮮的思考火花。即將於今晚舉行的紅毯儀式依然不負「亞洲第一紅毯」盛名,《攀登者》《上海堡壘》《冰風暴》等今年備受矚目的新片主創、國內外眾多明星和電影人,將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揭開帷幕。
台前幕後,電影節其實早已開始
6月15日是電影節開幕的日子,但對於許多人來說,電影節其實早就已經到來。
今年3月,上海電影節發布了 「創生萬象,幕後為王」的主題海報,海報一經發布就收穫了大片好評。除了完美運用《大鬧天宮》這一親切熟悉又意義豐富的視覺元素外,「致敬幕後」的主題表達同樣展現了電影節的一份情懷。
拍攝一部電影離不開幕後眾多部門工作人員的努力,舉辦一個電影節亦然。對於上海國際電影節來說,各個部門早就為了短短的十天忙開了。
最近伴隨著搶票熱潮,排片人「四眼老王」的微博每天都被瘋狂@「求加場」。其實除了開票前連續半個月每天十幾個小時高負荷的工作,早在春節假期一過,作為選片人的老王就開始接連看片,累計超過900部。因為要了解每一部電影,才能根據自己經驗預判觀眾需求,為影迷儘可能安排合理的場次,讓大家儘量看到好電影。
另一位影評人獨孤島主已經連續7年每年上半年都在「瘋狂看片」中度過。雖然在外人看來,選片就是看電影,是份幸福的差使,不過像島主這樣參與初選的選片人,都會帶著任務集中看某一個片區的電影,比如今年他負責的地區是南美、中亞、東南亞和非洲,短時間內集中看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第三世界影片,其實也是不小的挑戰。島主還很得意自己曾經成功將冷門小國家的電影推上金爵舞台。
志願者小唐眼下正在等待新學期英國大學的開學。辭職重新去讀書的他選擇在開學前專程從外地來到上海參與電影節的志願者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對接新聞發布會,從官方發布會到各家影視機構和劇組,電影節每天多輒幾十場的活動都要從他手裡對接協調。從五月份進入組委會以來,小唐就進入了非常忙碌的狀態,越臨近開幕事情越多,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成了常態。
小孫是波士頓大學大一的學生,放暑假回到上海也被推薦到電影節組委會。她的工作是對接統籌國外媒體的安排與需求,並將電影節的訊息發布到Facebook等英文社交媒體上。
除了小唐、小孫這樣的志願者,電影節還有負責字幕、嘉賓接待等不同分工的800多名志願者活躍在各個崗位上,早早就進入了「備戰」狀態。
更大的「備戰」群體當然是影迷,電影節開始前的這一周,網上各個影迷群里轉票換票的信息絡繹不絕。「搶票」只是一時的,搶完票後再到網上搜尋漏網之魚,有更加心儀的場次再更換場次,不斷優化觀影的最佳方案,是資深上影節影迷的必備功課。再加上開票前跟隨著官方組委會發布的一波波展映單元片目摩拳擦掌做功課,影迷還會根據過去一年裡各大電影節和修復機構出品的作品「預測」電影節陣容,還有不少外地的影迷早早安排好工作加班換班請假來上海刷電影。對於愛電影的人們來說,他們的電影節也早就「來臨」了。
七十年的傳奇與榮耀,電影記得
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圍繞這一重大主題,經過精心策劃,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主線貫穿第25屆上海電視節和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始終。
電影節期間,觀眾可以通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的「光影記憶,時代經典」特別展映單元,在影院觀看到誕生於不同年代的12部劇情片和2部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七十年來中國的發展強大和社會風貌,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鮮明的時代記憶。例如《白毛女》反映了1950年代初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後對於新生活的憧憬;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成電影影響了一代人的記憶;至今保持著「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金氏世界紀錄並打開了觀眾「銀幕初吻」記憶的《廬山戀》;帶人重回激情與情懷歲月的《高考1977》;172位明星齊獻禮,並開創了主旋律商業大片新模式的《建國大業》;賈樟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度身定做的上海題材紀錄片《海上傳奇》……14部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優秀國產影片,記錄的是不同時代中國人民的生活風貌,也是中國電影不斷發展的見證。回望一路走來的歷程,苦難和傳奇,電影始終銘記。
6月15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的金爵盛典,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策劃內容,進一步突出儀式感、人物性和故事性,充分體現「世界電影、中國主場」。
此外,開幕次日的本屆電影節開幕論壇,也將以「光影七十年·共築強國夢」為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主題,影視人將共聚一堂回望七十年影視發展偉大曆程,站在新起點表達再出發志向。
立足亞洲扶植新人,「一帶一路」越走越遠
世界上電影節繁多,找准自身的定位,不斷深化強化,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這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立足亞洲,關注華語,扶持新人」的辦節定位,已在亞洲國家電影人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今年,亞洲39個國家和地區的1772部電影報名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召開之後舉行的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一步強化定位功能,凸顯「立足亞洲」的辦節效應。
電影節展映板塊中,首次策劃了5個亞洲國別電影系列展,分別是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國、印度風情和日本電影周,還有具有學術梳理性質的「亞洲傳說與現實」展映系列,更多的亞洲各國電影還分布於「一帶一路」電影周、金爵入圍片、亞洲新人獎提名片和其他展映單元之中;在電影市場,專設了與產業對接的「聚焦伊朗」和「聚焦泰國」項目,兩國的電影人將進行市場放映和洽談合拍合作。
在舉辦多年的亞洲新人獎基礎上,本屆電影節還將推出「SIFF ASIA」架構。「SIFF ASIA」是貫徹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精神,結合電影節「亞洲、華語、新人」辦節定位,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主題所有相關活動的提煉、梳理和發展。其中包括鼓勵電影新人創作與發展的亞洲新人獎,系統梳理亞洲電影經典、通過國別展推出亞洲新片的亞洲電影展映,推動亞洲各國電影產業互動的亞洲創投合拍項目,促進亞洲影人交流互動的亞洲電影沙龍,以及電影展映亞洲站直通車等。其中,亞洲電影沙龍是今年全新設立的項目,定於6月19日上午舉辦,將設計「亞洲新人獎主席對談」「青年電影創作經驗分享」「電影新人如何走向市場」三個環節,就亞洲電影人才孵化、青年電影創作分享、亞洲電影宣傳發行等各個話題,邀請亞洲電影業界權威人士及亞洲電影新人展開對話,增進亞洲電影溝通互動,促成亞洲電影加強合作;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努力,培養亞洲電影新生力量,激發亞洲電影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