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父與子》漫畫內頁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這篇文章發出來後,收到了不少家長朋友們的熱情反饋(不截圖了,部分摘錄如下——以下加粗部分)。他們對孩子的關注當真殷切。
「道理我都懂,但確實沒有好好去做,從現在開始,我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家孩子10歲了,您覺得讀些什麼書好?」
「我家孩子三年級了,還能培養閱讀習慣嗎?這個時候我應該讓他看些什麼書呢?」
面對這些問題——特別是後面兩個問題,我先說三點:
一、《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這篇文章,有以上疑問的家長朋友再讀一遍。認真讀,只需15分鐘,即可了解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一些實操方法。裡面也推薦了一些好書,家長們可以用筆記下!
二、文章中我一再強調在閱讀的最初,我沒有幫孩子們選書,也沒有做什麼「閱讀計劃」,重點是「讓孩子開始讀」。但面對家長們不斷提出的「您有什麼書推薦」的問詢,哪裡敢怠慢——這不,書單長文,屁顛屁顛寫起來!
三、書單我照列。但還是那句話:只看書單真沒用,重點是親子閱讀互動、親子閱讀互動、親子閱讀互動、親子閱讀互動、親子閱讀互動——重要的事說五遍!
在正式列書單之前,我重點作以下六點說明:
1、好的童書太多了。我不會去列那些流水書單。那些流水書單里的書,我和我孩子也未必全看過啊。
2、舉爪保證,我列的書,都是我和孩子看過的,所以這篇文章會有我和我孩子的真實感受。
3、考慮到家長普遍關心「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不用我多說,家長們都清楚——孩子最初的閱讀都是從繪本開始的,所以這一系列的書單文章也將從繪本開始。
4、嘮叨了100遍,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溝通。所以這篇文章表面是列書單,實際上是以書單為基點,還是講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閱讀互動、家庭教育方式。
5、這是系列書單文的第一篇。有則長,無則短,什麼意思呢?二十本是書單,三五本也是書單,重點是把道理講明白。
6、最後一點,閱讀是很私人的。下面列的是我和孩子喜歡的繪本,可能適合你和你孩子,也可能不適合。所以此書單僅供參考。同理,由書單展開而來的文本解讀、親子教育方式也僅供參考。
好了,下面列書單:
《野獸國》
經典指數:
互動指數:
我們是不會管教孩子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將孩子抓得太緊。吃飯要管。作業要管。玩要管。睡覺也要管。
我們敢不敢適當放?!你不好好吃飯,行,那你就先不要吃;你不好好做作業,行,那你就不要寫;你不好好睡覺,那你就暫時不要睡。
然後讓孩子直接面對後果。
有段時間,我特別佩服孩子媽的一些管教方法。我孩子在5、6歲時,吃飯忒不老實,一頓飯下來,沒兩個小時搞不定。奶奶在一旁苦口婆心:「快恰撒(註:南昌話,快吃的意思)!」兩娃邊吃邊玩、依然故我。娃媽可沒那麼好說話,你不是吃不完嗎?行,那你就不要吃了!把碗一收:「別吃!玩去!」然後孩子就高高興興玩去了,一個小時候後,孩子玩累了,走向飯桌,可憐巴巴地說:「餓!」孩子媽說話算話:「說了不要吃的,今天就不要吃了!」孩子就真了餓了半個肚子。
經此一餓,後面的事就簡單了,只要孩子媽一說「不要吃了」,兩娃先是一愣,然後一聲不響地扒飯。
時間一長,形成習慣。
後來根本不需要大人催,吃飯效率高得出奇。
我很欣賞這種「放」的管教方式。表面「放」,實則「嚴」。
每個孩子都野,等他野完,總會回來的。不同的是,有些野完不給飯吃,有些給。
咱們家長見機行事唄!
《野獸國》講的就是一個野孩子的故事。
「野獸」邁克斯晚上穿著「野獸裝」在房間裡沒完沒了地胡鬧。
被媽媽罵了,賭氣不吃飯,不然後神飛天際(做夢、穿越),漂洋過海,來到「野獸國」。
邁克斯成了「野獸國」的國王,每天指揮著各色野獸,在月光下跳舞、在樹枝上盡情玩耍......過足了「國王」癮。
一天,邁克斯突然覺得很孤單,他想回到愛他的人身邊,他想媽媽了,他好像看到了媽媽端給他的飯菜,那香味美妙極了。
於是,邁克斯放棄「野獸國」的王位,飄洋過海,回到他的房間。
桌上擺著媽媽留給他的飯菜。
「還是熱的呢!」
記得跟女兒看完《野獸國》,就跟她打趣:「你就是邁克斯!」女兒說:「我也想做邁克斯那樣的美夢!我要做女王!」
女兒沒懂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她也是任性的「邁克斯」。
她哪裡能懂呢!那時,女兒還不到5歲,只顧著想像的美好,哪裡知道更深的含義!也不必知道!
在我看來,《野獸國》既屬於孩子,也屬於大人。
小孩子從書中看到自由與想像,大人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達孩子的心理,以便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野獸國》里邁克斯的心理,應該是大部分孩子的心理吧!「我不要受爸媽的管束,我要我天地」。作為父母的我們,或許所要做的是,放開手來,讓孩子去野,讓他去闖。他累了,碰壁了,終究會回來的。
而這樣的生活教訓。我覺得,遠遠好於我們的說教。
有些經歷必須親歷,才更為深刻。
我始終認為,只要代價不是太大。破點小皮,流點鼻血,摔個小跤,一頓吃不上......不過小事幾樁——讓他去野。
我們家長放得開嗎?
別看我在這裡說得輕巧,其實:不容易啊!
《愛心樹》
經典指數:
互動指數:
我們會不會愛呢?
很遺憾,我們很多時候不會愛。
我們總是覺得,付出就是愛,無私就是愛。
孩子爬山爬累了,哭鬧著,要你背,你付出,你背;孩子與同學之間關係處理不好,哭鬧著,要你處理,你付出,你真去處理;孩子十幾歲了,上下課還是要你接送,你付出,你就真天天去接送了......
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的付出沒有原則、毫無底線,那麼我們的付出表面是愛,實則是害——讓孩子喪失獨立承受的能力,總是尋求依賴,就是 「害」。
我曾經也犯過類似的錯誤:我不放心兒子獨自回家,當時答應了兒子可以自己回,然後自己又忍不住(主要是不放心)去接。這個事讓兒子很憋屈,覺得爸爸老把他當小娃娃看。當時,我還不是很在意,「我是為孩子安全著想」。直到看到兒子在作文中寫到「爸,我長大了」——我好像聽到了兒子的呼喊。再不放下,就不是個明智的爸爸嘍!
孩子真的長大了,在教育方面,有時真的是他們在推著我們前進。
是啊,如果我就這樣一直接下去,什麼時候他能獨立?作為小男子漢,被同學笑話也未可知。
《愛心樹》講的是一棵樹跟一個男孩的故事。
男孩從小在樹的懷抱里長大:他經常爬上樹幹,在樹枝上盪鞦韆;秋天吃樹上結的果子,和大樹玩捉迷藏;累了就在樹蔭里睡覺......誰說大樹不是孩子的母親(或父親)呢!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男孩長大了。
男孩離開了大樹,大樹很寂寞。
有一年,男孩來了,問大樹有沒有錢,大樹說沒有錢你摘我的果子去賣吧;又一年,男孩來了,問大樹能不能給他一幢房子,大樹說沒有房子你砍我的樹枝去建房吧;又一年,男孩來了,說要遠行,需要一條船,大樹說沒有船你砍我的樹幹去造一條船吧;很多年後,垂垂老矣的男孩又來了,說很累,已是矮樹墩的大樹說,我已經沒有什麼可給你的了,你坐在我身上休息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