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都知道要多鼓勵孩子,批評容易打消孩子積極性,如果批評不得當會傷害到孩子。
但一味的表揚孩子就容易忘乎所以,遇到挫折爬不起來。
孩子難免犯錯,不批評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該批評還是要批評。
那怎樣批評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呢?
不能把孩子的錯誤無限放大,批評要具體,然後跟孩子一起解決、糾正這個錯誤。
孩子從外面玩泥巴回來,不洗手就去拿食物吃。
很多家長會脫口而出:你看看你,不洗手就吃東西,泥巴都吃到嘴裡了。說你多少次了,飯前洗手,從來都不記。你就是不講衛生。快去洗!
然後孩子在你的說教下走向洗臉池。
放心,下次他不會改。
因為你的這番話,給他貼了標籤,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不講衛生的孩子,暗示了他以後要依然如故,繼續犯錯。
這就是不恰當的批評,放大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貼標籤。
「從來都不記」否定了孩子所有的過往,他從來沒記過你的話嗎?在洗手這方面沒做到,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嗎?
這樣的言辭,屬於過度否定評價,誇大事實。在跟人交往儘量不用,會嚴重影響溝通。
例如,有人說你從來都是胡攪蠻纏。你肯定特彆氣憤。
我從來都這樣嗎?我就今天給你說了幾句話,就叫「從來是」?!
換位思考,孩子處於劣勢,雖然不敢頂撞你,內心也不舒服。時間長了會覺得家長一點都不理解自己,還總說傷人的話。
「你就是不講衛生」給孩子貼了標籤,暗示了他是這樣的孩子,那他以後還會犯錯。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要用積極的語言給孩子正向期待,權威的期待對孩子影響特別大。
所以,你是要用這些負面語言打擊孩子,讓他潛意識裡就這樣認為自己,還是做出改變呢?
正向的批評是這樣的。
停!現在看看你的手,今天你回來沒有洗手就吃東西,這合適嗎?是不是你太餓了,一時把這事兒給忘了?昨天同樣是外出回來,你就做得很好?來,我們一起來洗洗手,乾乾淨淨,開開心心地吃。
「今天」這就把錯誤具體到了這一時一刻,而且這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不涉及孩子人格的批評,孩子就不會覺得委屈。
「一時把這事兒給忘了,昨天就做得很好」幫孩子分析,對孩子以往提出肯定,讓他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給他積極暗示。
最後「我們一起來洗洗手」,幫孩子一起糾正。讓孩子看到錯誤不可怕,我們有能力戰勝它。
這一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改正!
讓孩子知道錯誤是可以彌補的,今後自己面對挫折的時候才會努力想辦法。
這樣批評孩子他們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會越來越樂觀。
真正的樂觀不是看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樣。神經大條不叫樂觀,叫「二缺」。
真正樂觀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分析挫折,分析自我,找出可以改變的地方,然後試圖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總結起來就三步:
第一,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把錯誤放大。把孩子的錯誤具體到當下。
第二,幫孩子分析為什麼會這樣,給予積極肯定與鼓勵,讓他們看到事情變好的希望;
第三,採取行動,糾正錯誤。
讓孩子體驗到,我不是無能為力,我可以變得更好。這樣他就會越來越自信。
你會發現自己跟人的溝通衝突越來越少。因為你下意識地不再夾雜評價性的話語,能夠就事論事。並且著力於解決問題。
養育孩子,是一個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用心,你會收穫很多。